×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歷史解讀】(中式古建築規劃與設計)
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歷史解讀】(中式古建築規劃與設計)

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歷史解讀】(中式古建築規劃與設計)

NT$1499
已售:150

媽祖作為女神信仰起源於宋,明清至民國期間在中國沿海及南,直至當代在我國港澳臺、福建及方地區曾經成體系地大規模傳播東南亞地區仍然有著大批的信眾。


東方書院前.png






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歷史解讀】

內容簡介

《天後宮與福建會館/中國會館研究叢書》以福建會館和天后宮為專題研究,對全國範圍內的福建會館和天后宮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讀,從歷史、文化、建築等方面探討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傳承與演變關係,全面呈現中國現存數量較多、形式精美、保存完整的天后宮、福建會館古建築群。 書中共整理出925個有史料記載的全國範圍內的天后宮和福建會館,50個中國大陸地區現存的天后宮和福建會館和,以及100個港澳臺地區現存的天后宮和福建會館。

目錄

1緒論

1.1研究緣起

1.2相關研究

1.2.1國外研究現狀

1.2.2國內研究現狀

1.2.3研究成果分析

1.3研究內容

1.4研究方法與意義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意義

2天后宮、福建會館與媽祖文化

2.1媽祖文化綜述

2.1.1媽祖文化的概念

2.1.2媽祖文化的產生

2.1.3媽祖文化的興起

2.2天后宮與福建會館的起源與產生

2.2.1天后宮的起源

2.2.2福建會館的產生

2.3天后宮、福建會館的發展與演變

2.3.1天后宮、福建會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發展

2.3.2天后宮、福建會館在港澳臺地區的發展

2.3.3天后宮、福建會館在海外地區的發展

2.3.4從名稱變異透析天后宮、福建會館發展

3天后宮、福建會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佈特徵

3.1概述

3.2宋代天后宮的分佈

3.2.1宋代天后宮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佈

3.2.2宋代天后宮分佈的影響因素

3.2.3宋代天后宮的分佈特徵綜述

3.3元代天后宮的分佈

3.3.1元代天后宮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佈

3.3.2元代天后宮分佈的影響因素

3.3.3元代天后宮的分佈特徵綜述

3.4明代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分佈

3.4.1明代天后宮、福建會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佈

3.4.2明代天后宮、福建會館分佈的影響因素

3.4.3明代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分佈特徵

3.5清代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分佈

3.5.1清代天后宮、福建會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佈

3.5.2清代天后宮、福建會館分佈的影響因素

3.5.3清代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分佈特徵綜述

4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建築形態

4.1天后宮、福建會館的選址與佈局

4.1.1天后宮、福建會館的選址

4.1.2天后宮、福建會館的佈局

4.2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建築與構造

4.2.1天后宮、福建會館的建築特徵

4.2.2天后宮、福建會館的構造特徵

4.3天后宮、福建會館的裝潢與細部

4.3.1裝飾藝術

4.3.2細部特點

5天后宮、福建會館建築實例分析

5.1宋代天后宮建築實例分析

5.1.1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

5.1.2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

5.1.3福建泉州天后宮

5.2元明時期天后宮、福建會館建築實例分析

5.2.1山東青島天后宮

5.2.2福建西陂天后宮

5.2.3貴州鎮遠天后宮

5.3清代福建會館建築實例分析

5.3.1湖南芷江天后宮

5.3.2浙江衢州天后宮

5.3.3浙江寧波慶安會館

5.3.4山東煙臺福建會館

6從天后宮到福建會館的傳承與演變

6.1天后宮、福建會館建築形態特徵比較

6.1.1福建地區天后宮對比研究

6.1.2不同地域天后宮對比研究

6.1.3不同地域福建會館對比研究

6.1.4相同地域天后宮、福建會館對比研究

6.1.5綜述

6.2福建會館與其他省份會館比較研究

6.2.1與山陝會館比較研究

6.2.2與湖廣會館比較研究

6.2.3與江西會館比較研究

6.3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傳承與演變的影響因素

6.4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傳承與演變的現實意義

6.4.1文化傳承

6.4.2科技傳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天後宮、福建會館總表

附錄二中國大陸地區現存天后宮、福建會館總表

附錄三港澳臺地區現存天后宮、福建會館總表

---------------------------------------------

【民間信仰下古代媽祖塑像和影像藝術研究】

內容簡介

《民間信俗下古代媽祖塑像和圖像藝術研究》對媽祖形象的意義從新的高度上的認識,認為媽祖影像是信眾約定俗成的認同符號,是民族內部文化身份認同和媽祖文化傳播與輻射的一種重要的形象載體。 自宋代以來,北方戰亂頻仍,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東南沿海的居民寧願衝破驚濤駭浪,向海洋遠方尋找新的生機。 他們長年漂泊海上,經常面對海難和死亡; 兒行遠方格外覺娘親,娘會在冥冥之中給予庇佑。 媽祖影像和塑像成為四海華人心目共同崇敬的慈愛女神,媽祖的胸懷比海洋還要寬博。 在媽祖的庇佑下,四海之內的華人皆兄弟,媽祖形象成為四海的華人兒女共仰的神聖容顏。

專著《民間信俗下古代媽祖塑像和圖像藝術研究》,使我們閱讀到媽祖和他的兒女們揚起風帆走向海洋的壯闊史詩,他們在海外不論走得多遠,媽祖矗立在神州東南海岸上,為遠行的兒女和親人保駕護航、庇佑平安。

作者簡介

張蓓蓓,1982年生,江蘇如皋人,藝術學博士後。 現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蘇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主要研究服飾藝術史、服飾文化、民間宗教影像藝術等。 臺灣師範大學訪問學者,廈門大學訪問學者,江蘇省“社科優青”,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 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兩項,主持過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面上資助基金項目及江蘇省博士後資助基金項目各一項,曾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出版專著《彬彬衣風馨千秋:宋代漢族服飾研究》《服裝評論》(合著)等。 在《民族藝術》《藝術設計研究》《民族藝術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等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角色轉變與身份認同:媽祖信仰的源起及其信俗的傳播

第一節從“人”“巫”到“神”:媽祖信仰的源起

一媽祖殊多身世及身份角色的演進

二民間信巫習俗與媽祖信仰的源起

第二節閩人·宮廟·會館:媽祖信俗重要的傳播載體

一具有會館功能的民建媽祖廟推動了媽祖信俗的本上傳播

二海上漕運和官建媽祖宮廟推動了媽祖信俗的域內傳播

三商貿遠航的閩商和移民推動媽祖信俗的域外傳播

本章小結

第二章民俗意向與多元融合:古代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歷史分期考察

第一節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探索期

一素雅簡樸的南宋水雕神女塑像造型藝術

二神凡交融的南宋木雕夫人神像造型藝術

三亦凡亦神的南宋木雕夫人像及神妃像造型藝術

第二節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繁榮期

一單體媽祖像與陪神組合式塑像的出現

二形體瘦長的朝天式媽祖塑像形制

第三節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過渡期

一持圭及胸式無扶手台座的媽祖塑像形式的延續

二兩臂分依圈椅扶手而置的媽祖塑像形式的轉變

第四節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多元期

一清中期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新型式

二清晚期媽祖塑像造型藝術的遲滯式

本章小結

第三章傳承有序與和合共生:媽祖塑像製作技藝及區域比較

第一節閩台塑像媽祖技藝的標準化建立

一閩台塑像媽祖度鰱制的統一化

二閩台小雕媽祖的雕作儀式與禁忌

第二節天津泥塑媽祖技藝的本土化延展

一“泥人張”風格的媽祖塑像技藝:以滅津天后宮為例

二“拴娃娃”習俗下泥塑技藝的新創:以錦彩泥塑媽祖為例

第三節山東銅鑄媽祖技藝的在地化發展

一宋代銅鑄科技下廟島顯應寓媽祖的塑像技藝

二在地信俗下廟島顯應宮媽祖銅像的比例與量度

本章小結

……

第四章視覺隱喻與影像釋義:以“觀音媽聯”為考察中心

第五章記憶表像與紙符本義:以“媽祖紙馬”為考察中心

第六章抽象形態與具象物態:塑像和影像中媽祖形像的三大類型

第七章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媽祖塑像和影像藝術原型符號的建構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jpg

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媽祖文化歷史解讀】(中式古建築規劃與設計)
NT$1499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