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史書卷帙浩繁,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要讀通幾千年的史書,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風雲如何變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終至關重要。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內容簡介
戰爭,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其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勢的影響。 在大規模戰爭裏,某個或某幾個地區由於位置的重要,成為交戰雙方爭奪的熱點,它的得失對戰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這種戰畧要地在軍事地理學中被稱作“樞紐地區”。
本書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對三代之甘、管,秦漢之滎陽及敖倉,三國的合肥、濡須和漢中,北朝至唐中葉的河陽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陽等樞紐地區進行了細緻探討,並由此出發,對戰爭的策略、部署、路線等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作者以歷史地理學家之卓識洞見,論述歷代將領之得失,探究戰爭勝負背後的成因。 同時,書中還探索了樞紐地區的分佈和變化問題,以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研討各個時期兵家要地的轉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會背景與原因。
作者簡介
宋傑,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 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留校任教。 後師從寧可教授研習秦漢史及古代軍事地理,獲得博士學位。 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九章算術〉與漢代社會經濟》《先秦戰略地理研究》《中國貨幣發展史》《漢代監獄制度研究》《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漢代宮廷居住研究》等,並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目錄
前言1
導言001
一、兵學中的“衢地”—樞紐地區001
二、我國古代戰爭的地域分類和鎖鑰地點003
三、對內地戰畧樞紐形成原因的分析008
四、戰畧樞紐與首都和基本經濟區的關係014
五、我國古代樞紐區域地位價值的演變015
第一章鄭州在三代戰爭中的樞紐地位021
一、“甘”地與夏初軍事衝突的地理背景022
二、“韋”地對商湯滅夏作戰方略的影響028
三、“闌(管)邑”與武王伐紂的戰略部署032
四、周初洛邑的興建與樞紐地區的西移033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經濟區劃、政治格局與國家戰畧036
一、東亞大陸在三代時期的地理形勢036
二、從地理角度來看三代建立、鞏固國家的戰畧活動045
第三章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鄭057
一、諸侯爭鄭的歷史演變057
二、諸侯爭鄭的原因062
三、鄭國對盟主承擔的義務067
四、列强為爭奪、控制鄭國而採取的策略與手段069
五、春秋後期爭鄭戰事的沉寂074
第四章春秋地理形勢與列强爭奪中原地帶的戰畧076
一、春秋時期中國政治力量的分佈態勢076
二、春秋戰爭之地域分析094
三、從地理角度所見列强爭奪中原地帶的戰畧100
四、餘論129
第五章魏在戰國前期的地理特徵與作戰方略130
一、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疆域及其主要特徵130
二、從戰國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緣戰畧143
三、從地理角度分析魏國的戰畧失誤158
第六章戰國中葉秦、齊、楚諸强對“天下之樞”韓、魏的爭奪164
一、韓、魏兩國的樞紐地位和戰畧價值165
二、列强爭奪韓、魏的政治、外交鬥爭171
三、從地理角度分析齊、秦、楚的進攻戰畧176
第七章秦對六國戰爭中的函谷關和豫西通道199
一、戰國中葉的地理形勢與函谷關、豫西通道的重要軍事價值200
二、範雎獻“遠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線的作戰方略207
三、戰國後期秦軍主攻目標的改變與進兵路線的轉移209
第八章敖倉在秦漢時代的興衰215
一、敖倉出現的歷史背景215
二、敖倉對關中、山東勢力軍事影響的异同223
三、東漢敖倉軍事意義的削弱227
四、敖倉在魏晋南北朝廢置的原因230
第九章合肥與曹魏的禦吳戰爭234
一、孫吳在合肥—壽春方向的歷次進攻戰役235
二、合肥在軍事上備受重視的原因242
三、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與戰畧的演變249
第十章孫吳的抗魏重鎮—濡須和東關276
一、吳國所置濡須督將考述277
二、孫吳在濡須駐軍的人數280
三、濡須守軍的兵力部署283
四、魏、吳在濡須地區的歷次攻防作戰295
五、濡須地區在軍事上備受重視的原因304
六、結語310
第十一章孫吳武昌又稱“東關”考312
一、對太和二年孫吳“東關”地理位置的疑問312
二、三國有三“東關”,賈逵所向之“東關”乃武昌319
三、“東關(武昌)”名稱來歷的探討327
第十二章蜀國在漢中的兵力部署與對魏戰畧之演變329
一、漢中郡的地理特點及戰畧影響331
二、蜀國對魏戰畧與漢中兵力部署之演變343
三、漢中對蜀、魏兩國作戰影響之區別395
第十三章東晉南朝戰爭中的壽春399
一、壽春戰畧地位之分析401
二、壽春的城防與周邊要戍411
三、南北雙方在壽春地區的水戰437
四、餘論456
第十四章河東與兩魏周齊的戰爭460
一、“河東”地望及其歷史演變460
二、河東區域的地理特點463
三、北魏分裂後的軍事形勢479
四、西魏弘農、沙苑之戰的勝利與軍事形勢之變化482
五、西魏鞏固河東防務的措施486
六、沙苑之戰後東魏(北齊)對河東、汾北的反攻498
七、從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進攻戰畧的演變510
第十五章北朝至唐中葉的河陽三城521
一、河橋的由來522
二、河陽三城的建立524
三、河陽三城的修築原因與戰畧影響529
四、西魏(北周)攻取河陽的戰畧演變533
五、隋朝的河陽538
六、隋末唐初戰爭中的河陽540
七、唐朝前期的河陽545
八、安史之亂中的河陽三城547
九、五代以後河陽戰畧地位的衰微559
第十六章隋末唐初戰爭中東都洛陽的防禦部署561
一、隋朝政府對洛陽的軍事防禦部署561
二、隋王朝以東都為戰畧防禦樞紐的原因594
三、從地理角度分析隋朝東都防禦部署的弱點及失敗原因600
第十七章蒙古滅宋之役中的襄陽612
一、襄陽的地理環境與軍事價值612
二、南宋在蒙古滅金之後的防禦部署619
三、窩闊台時期蒙古的南征與襄陽防務之廢弛626
四、蒙哥的征宋之役與襄陽防務之複振631
五、蒙古南征戰畧的再次調整與進攻襄陽的謀劃成功637
附一三代的都市經濟與防禦戰爭648
一、夏、商、西周時期的防禦戰術648
二、三代作戰不據城防守的原因651
附二戰國秦漢的“陷陳”663
一、“陷陳”的含義663
二、“陷陳”的起源666
三、漢代的“陷陳”部隊及其戰術676
書摘插畫
--------------------------------------------------------------------------------
【透過地理看歷史】
內容簡介
中國的史書卷帙浩繁,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要讀通幾千年的史書,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而本書使我們認識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風雲如何變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終至關重要。
本書以地理單元為軸心,通過縱向講史的管道,對各個地理單元的形成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同時,還穿插了許多歷史事件和典故。 通讀本書,讀者可輕鬆瞭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
作者簡介
李不白
湖北黃岡人,現居北京。 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後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數年,編輯出版各類地圖冊近百種。 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其《透過地理看曆史》系列作品,圖文並茂,融地理、地圖、歷史、文化於一體,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目錄
章三國古戰場,荊州在哪裡/001
第二章關中大地,王者之氣/020
第三章江南富庶,衣冠南渡/041
第四章人說山西好風光/058
第五章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077
第六章中原逐鹿,誰主沉浮/091
第七章巴山蜀水,天府之國/103
第八章山東與兩淮/115
第九章西和諸戎,南征百越/126
第十章隨風直到夜郎西/137
第十一章從南詔到大理/146
第十二章河套/156
第十三章河西走廊/162
第十四章西域/168
第十五章深入塞北,直抵遼東/180
第十六章兩次北伐/193
第十七章抗日戰爭/198
線上試讀
章三國古戰場,荊州在哪裡
有人做過統計,《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荊州,足見荊州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三國時的荊州不是現在的荊州,現在的荊州(以前叫沙市,後來又叫荊沙,近才改叫荊州)在三國時期叫江陵,屬於南郡,一直到南宋時還叫江陵府,明朝時才叫荊州府。 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州、郡、縣。 州的長官叫刺史或州牧,郡的長官叫太守,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 也就是說,三國時期,江陵是個縣,是南郡的首府(古稱治所),南郡又屬於荊州,荊州的首府在襄陽,是這樣一種隸屬關係。
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當時全國地方行政只有郡縣兩級,為什麼到了漢朝又在它上面出現了一個州呢?
這麼說吧,皇帝一個人管著全國那麼多的郡、縣(開始郡縣還不是隸屬關係),很累,又不放心,於是就派了幾個人到地方去看管這些郡縣,這幾個人就叫刺史,他們看管的這一片土地就叫作州。 時間長了,刺史就坐鎮地方不回來了,成了實際上的地方大員; 本來是中央下設的監察機构,結果權力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後成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政府。 後來唐朝時的道、宋朝時的路、元明清時的省,都是沿著這個規律變化的,開始是中央為了監察地方,後成了一級的地方政府。 比如我們今天的省,是從元朝開始的,當時叫行省,全稱是行中書省,因為中央有個中書省,行中書省就是代理中央到地方行使權力,後行省慢慢發展,就變成地方政府了。 我們再看清朝時一省之長叫什麼? 巡撫! 巡察安撫地方的意思,其本意也是中央派駐地方的禦史,後卻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腦。
這也是為什麼州後來從一個行政區劃變為一個都市的原因,前朝設定的州變成了地方政府,後朝就縮小州的管轄範圍,另起爐灶設道,設路,設省,目的是替代原來的州,其結果卻是一樣,中國的歷史總是這樣循環往復。
九州的稱謂來自大禹,傳說大禹建立夏朝時,把天下劃分為九州,所以中國又稱九州。 大禹還讓每州的州牧獻出當時很金貴的青銅,鑄成九鼎,象徵著權力。 而三國時期共有十三個州,荊州只是其中之一。
比方說: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青州,在山東一帶,曹操在山東起家,他手下的兵就叫青州兵。 馬超在凉州,今甘肅一帶,是西邊的一個州,所以他手下的兵叫西凉兵。 董卓也是來自凉州。 凉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羌人會養馬,所以騎兵很厲害。 四川為益州,治所是成都,諸葛亮曾對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一生的願望就是,讓劉備仿效他的先祖劉邦,先占有巴、蜀、漢中,然後奪取關中,從關中出函谷關平定中原,後一統天下,光復漢室。
還有陶謙讓徐州,讓的可不是一個都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領土。 當時劉備離開涿郡已有十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無數,軍功也不少。 在各路諸侯紛紛搶佔地盤的時候,他卻連個落脚的地方都沒有。 這個時候陶謙要把徐州讓給劉備,你說他能不動心嗎? 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還有河北稱冀州,河南稱豫州,江南稱揚州(也不是今天的揚州),等等。
荊州的得名,源自從襄陽到江陵的一條大道西側的一座山,叫荊山。 楚國以南蠻自居,周朝時周天子就稱之為荊蠻,所以這一片土地也常稱為荊楚大地。 又因為治所在襄陽,故而又稱荊襄之地。
所以荊州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級行政區,當然比現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還有周邊一部分,特別是河南的南陽地區。 南陽當時稱宛城,宛城連接著中原。
三國時重要的戰爭“赤壁之戰”就發生在荊州。 可以說,在赤壁之戰前,還不叫三國,曹操一家獨大,東吳相對弱小,西邊還有關中的馬騰、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可憐的劉備連個落脚的地盤都沒有; 赤壁之戰後,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之戰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東漢末年整個戰爭的格局,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而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荊州獨特的地理位置。
荊州這塊地方有多重要? 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要想統一中國,就必先取荊州,而誰掌握了荊州,誰就擁有了奪取天下的主動權。
我們先來看看荊州這塊土地的地形。 整個荊州地區(主要指湖南、湖北,不含河南南陽盆地等地方)就像一個大口袋,襄陽就是這個口袋的出入口。 中間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東西兩邊沿長江各有一個小出口,西邊是三峽,東邊是沿九江一帶的河谷。 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嚴嚴實實,進出極其艱難。 我們知道,平原地區產糧,有糧就可以養兵。 何况荊州這個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兩熟,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清朝時的湖廣包括湖南和湖北,實際就相當於荊州)。 荊州既能養兵,又好防守,可謂得天獨厚。 從整個中國的形勢上看,一旦控制了荊州,就可以越過長江天險,順江而下控制江東,進而控制整個中國的南方地區。
而這裡重要的據點,就是襄陽,襄陽不僅是荊州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中國的腰眼。
NT$2750
【兩宋烽烟錄】(全四卷精裝)
NT$2100
【天京之鬥+功名訣】(特裝版)
NT$2299
名畫地圖系列:【水滸傳】(北斗獨家地圖x戴敦邦精美插畫)
NT$2850
【地圖上的中國史】(上下五千年,皇皇三千頁)
NT$2599
7月新書:【封神演義】(三册特裝版布面刷邊)
NT$2499
【羅布淖爾+吐魯番+塔里木盆地+高昌陶集上下册】
NT$2399
【中東國家史:610 -2000】(7册)
NT$1199
【*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
NT$1899
【明六帝紀】+【弘光紀事】+【弘光列傳】(李潔非明史三部曲)
NT$1750
應物而祥:【明清花鳥畫的另類視野】+【明清時代的盆景藝術圖譜】
NT$1200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NT$1550
歐洲的擴張1415—1789:【現代世界的奠基】
NT$1450
【中國歷史地理綱要】(現代歷史地理學標誌性巨著)
NT$2050
萬園之園【圖說圓明園】(萬園盛世與輝煌,盡收眼底;夏宮餘輝與悲愴,唯有歎息)
NT$1499
【金瓶梅版本史】(增訂版)
NT$2999
【三國演義】(典藏禮盒,全三册)
NT$1750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象天法地】
NT$1599
開年重磅出版:長城之外【北境與大明邊防1368—1644】(附贈《邊城禦虜圖說》經折裝圖冊)
NT$1699
2024重磅出版:浮世繪裏的中國文學【三國演義+西遊記】(套裝2册)
NT$2650
2024重磅新品:【千里之境】+【筆墨風骨】+【歌以詠志】+【千年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