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錢穆珍稀講義:【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插圖珍藏版)
錢穆珍稀講義:【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插圖珍藏版)

錢穆珍稀講義:【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插圖珍藏版)

NT$1950
已售:12

涵蓋文、史、哲、政、經,全面展現錢穆學術宏旨,凝結一代通儒錢穆的思想精粹。


東方書院前.png

详情-01.jpg

【錢穆珍稀講義】

編輯推薦

1.國學大師、史學大家錢穆講述、葉龍記錄整理課堂講義,獨具臨場生動性與稀缺性。 三尺講壇,文心史膽。 見情懷,新耳目,知格局!

2.收錄錢穆唯一文學史講義,集大成之新亞書院版“中國通史”講義,精選錢穆先生9次講演,內容涵蓋文、史、哲、政、經,全面展現錢穆學術宏旨,凝結一代通儒錢穆的思想精粹。

3.通貫超識,多有創見,論述精到,生動好讀。 驚奇妙語散見各處,閉眼自取即成論文題目。

4.《中國文學史》一經問世,猶如一場學術地震,迅速引發海內外中國文學史家激烈爭論。 榮獲“第六届中華優秀出版品(圖書)提名獎”; 被羅輯思維羅振宇讚譽為“一部奇書”! 其後《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連獲讀者廣泛好評,得到媒體的熱烈報導和各界學者口碑推薦。

5.錢理群、劉再複、洪子誠、李陀、莫礪鋒、陳思和、陳平原、王德威等發文推薦。

6.內含數十幅錢穆的工作、生活照片,近距離瞻仰一代國學大師的風采。

7.精審精校,修正首版多處遺漏錯誤,全面提升書稿內容質量。

8.新增彩色插圖數十幅,將書中提及的重點內容視覺化、形象化,豐富閱讀體驗,新增閱讀趣味。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

本書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講授“中國文學史”的課堂講稿,由錢穆弟子葉龍根據當年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 全書共31章,系統、完整地從《詩經》一直講到明清章回小說,著重介紹了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的主要脈絡和基本特徵。

作為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重獨立考證,在本書中,他對文學之流變、對每個階段的文學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他以史論文,從史學的角度講文學別開生面。 全書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論述和科學嚴謹的史學考證,也有對文人的犀利點評和對作品的精彩賞析,帶有濃郁的錢穆個人色彩。

《中國通史》

錢穆先生曾三度講授“中國通史”:一於北京大學,二於西南聯大,三於香港新亞書院。

在北大講授四年,前來旁聽的xuesheng眾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滿,盛况空前。 在西南聯大講授時,聽課場面頗為壯觀,乃至錢先生要上講壇都無路可走,需踏著xuesheng的課桌才能通過。 爾後,錢穆先生輾轉於香港,複講“中國通史”課程。 本書便是以錢穆先生在香港新亞書院第三度講授課堂記錄稿為底本,可視為“《國史大綱》課堂版”。

塵封多年的講義,更精粹的講述。 這本書以傳奇的管道整理問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當時,一部《國史大綱》從傳統文化的演進中汲取民族復興和國家變革的精神力量,使無數國人深受激勵和鼓舞,進而尋求抗戰救亡之道; 而今,這部《中國通史》以其歷史格局和文化情懷的雙重擔當,將給當下讀者以新的啟迪,為我們再次提供回望歷史、面對未來、重塑個人知識格局的可能。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本書收錄了錢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臺灣等地的9次講演,內容涵蓋思想、歷史、文學、文化、政治、經濟等諸方面。 既有宏觀上對文化歷史的梳理,亦有斷代研究的案例,以及個案研究成的展示; 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義的探討一一是一本可以窺見錢穆宏大學術世界的小書。

讀者如能從中瞭解錢穆的治學軌跡,明察其學問體系之龐大精細,體悟其對中華文化始終抱持的敬意,將對指導當下的精神生活、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

國學大師、一代通儒。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 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院長。 1966年移居臺北。 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 其專著豐富,達80多種,逾1700萬言。

葉龍(1928—2021)

曾任香港能仁書院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長。

新亞書院哲學教育系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 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

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一篇緒論

第二篇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三篇詩經

第四篇尚書

第五篇春秋

第六篇論語

第七篇中國古代散文

第八篇楚辭(上)

第九篇楚辭(下)

第十篇賦

第十一篇漢賦

第十二篇漢代樂府

第十三篇漢代散文——《史記》

第十四篇漢代奏議、詔令

第十五篇漢代五言詩(上)——《蘇李河梁贈答詩》

第十六篇漢代五言詩(下)——《古詩十九首》

第十七篇建安文學

第十八篇文章的體類

第十九篇昭明文選

第二十篇唐詩(上)——初唐時期

第二十一篇唐詩(中)——盛唐時期

第二十二篇唐詩(下)——中晚唐時期

第二十三編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宋詞

第二十七篇元曲

第二十八篇小說戲曲的演變

第二十九篇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明清章回小說

第三十一篇結論

附記

《中國通史》

第一篇

第一章中國歷史的分期

第二章黃帝與殷墟文化

第三章夏、商、週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古代史之文字記載與器物發掘

第五章周代歷史已非傳疑

第六章東周時期

第七章春秋時期

第八章戰國時期

第三篇

第九章秦代

第十章西漢時期

第十一章秦漢對外政策

第十二章東漢時期

第十三章東漢之士風

第十四章東漢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北朝

第十七章五胡漢化

第十八章南朝

第十九章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隋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一章唐代政經狀況

第二十二章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唐代异族之亂

第二十五章五代十國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宋代對外關係

第二十七章宋代

第二十八章宋代之文藝復興

第二十九章宋太祖與仁宗

第三十章王安石變法

第三十一章女真族金國興起

第三十二章金滅北宋

第三十三章南宋與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蒙古入主中國

第三十五章元代稅收與經濟政策

第三十六章元代軍政及軍民爭地

第三十七章元政府賜田及設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元代之科舉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明太祖嚴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明代太監弄權

第四十三章明代之黨禍

第四十四章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自唐至明南北經濟之變動

第四十八章中國經濟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南方水利農業之發展

第五十章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滿洲興起至入關

第五十二章南明之興亡

第五十三章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清代之軍事

第五十五章明末遺民與清初學風

第五十六章清代之政風與洪楊之亂

第五十七章鹹同中興

第五十八章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辛亥革命後之政局

《中國學術文化九講》

01中國儒家與文化傳統

講到中國文化,便會聯想到儒家學術。 儒家為中國文化主要骨幹,誰也會承認。

02中國散文與中國文學史

散文史的發展與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關,即由散文史而文學史,進而中國文化史。

03中國歷史上的人物

讀歷史定要懂得人物賢奸,這是中國人一向極端重視的一番極大的大道理,也可說是中國人在人文學上一番大發明。

04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文化是全部歷史之整體,我們須在歷史之整全體內來尋求歷史之大行程,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義。

05中國學術傳統的精神

中國學術之主要出發點,乃是一種人本位主義,亦可說是一種人文主義。

06中國經濟史的特點與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傳統對經濟的問題所抱一項主要的觀點,即是物質經濟在整個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

07秦漢政治得失

殷周實不能稱為統一之大帝國,特諸侯只舉一共主耳。 秦為一統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無社會基礎,一方面制度始創,兼又暴起興作,故十多年而亡。 漢興與秦困難同,故只能因循無為。

08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綜述

魏晋南北朝人於經學極重《禮》,於史學則極重人物。 要之,乃是重視人生。

09《莊子》導讀

我認為《老子》與《莊子》,亦是人人必讀書。 因儒、道兩家已有二千年歷史,對中國影響最深最久。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錢穆珍稀講義:【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文化九講】(插圖珍藏版)
NT$195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