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黃帝內經通解】
【黃帝內經通解】

【黃帝內經通解】

NT$1650
已售:24

上古三大奇*之一,中國醫典之祖; 一部為普通福斯打開《黃帝內經》智慧的入門之作; 讓《黃帝內經》從神秘走向通俗,從深奧走向淺白


東方書院前.png

【黃帝內經通解】(全3册)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以下稱《內經》)是我國現存zui早的中醫jing dian ju zhu。 它從“天地人三才一體”思想出發,從生命的演化過程中把握生命活動規律; 不僅從宏觀的角度論證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運用了古代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闡述了醫學科學zui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從而建立起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中醫學理論體系,使中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如果說西方醫學用形式邏輯與實證方法開啟了認識生命的一扇門,那麼《內經》用傳統中華哲學智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世界打開了認識生命的另一扇門。 《黃帝內經通解》內容“解讀”通俗易懂,開門見山,深入淺出,且體例新穎,對《黃帝內經》每一篇的內容進行了主題提煉,“參悟”獨出機杼,提要鉤玄,直搗心源。 《內經》素有“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之說,《黃帝內經通解》令艱澀難解、博大精深的古代jing dian精神大白於世,使人似乎頓然領悟“大道zhi簡”的道理。

作者簡介

青山閒人,湖湘人氏,現居北京,嗜好中華傳統文化。 喜歷史,曾用五年時間精研歷代改革史,著有《三千年中國改革成敗得失》。 喜jing dian,著有《老子的答案》《高明的力量:中庸通解》。 喜書畫,閑時橫塗豎抹,積四十年功夫,創焦墨重彩、青山紅樹畫格,寓五行相生之理,起特健延壽之效。 結緣於陽明心學,用八年時間著就《我心光明》《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王陽明》。 結緣中醫,曾遇民間高人,拜師鑽研,用五年時間通解《黃帝內經》,試圖讓這一本“天書”從神秘難解變為通俗易懂。

目錄

目錄

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一、大醫的標準是什麼/ 2

二、節制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4

三、三十六計,“避”為上計/ 7

四、男女生命的節數/ 10

五、養生之本在養腎/ 14

六、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高下之別/ 16

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

一、四季養生的要點/ 22

二、天地之大德在“藏”/ 27

三、“逆”為養生之大害/ 30

第三篇生氣通天論

一、壽命的根本在天上人相應/ 34

二、陽氣的功能及運行規律/ 37

三、陰精的產生及功用/ 43

四、風為百病之始/ 47

第四篇金匱真言論

一、四季氣候與疾病發生的關係/ 52

二、人體也分陰陽/ 57

三、五臟與五行的對應及歸類/ 61

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

一、中醫思維就是“陰陽”思維/ 68

二、陰陽的分佈規律及特點/ 71

三、陰陽最忌偏勝/ 74

四、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76

五、天地萬物變化與人體的關係/ 78

六、聖人調攝陰陽的養生經驗/ 85

七、地理方位對人體的影響/ 89

八、天地是最好的醫學導師/ 92

九、醫生治病的五個層次/ 95

十、診病六字訣/ 97

十一、治病不離辯證/ 99

第六篇陰陽離合論

一、陰陽既無限可分又統歸於一/ 104

二、三陽經和三陰經的排布/ 106

第七篇陰陽別論

一、陽脈與陰脈的本質區別/ 112

二、脈象種類與病情判斷/ 116

三、脈象變化與生死預斷/ 120

第八篇靈蘭秘典論

一、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關係/ 126

二、醫道乃大聖之業/ 132

第九篇六節藏象論

一、“六六之節”與時間概念的起源/ 136

二、上天的秘密在節氣/ 140

三、天地間最好的東西就是“平”和“常”/ 144

四、五氣與五味/ 149

五、中醫的“X光機”/ 152

第十篇五藏生成論

一、五臟的生克與五味/ 158

二、五色辨生死/ 161

三、正邪爭奪的主戰場在“大穀”與“小溪”/ 164

四、診斷疾病必須以“五决”為綱領/ 167

五、望色與切脈結合起來才能萬全/ 170

第十一篇五臟別論

一、奇恒之府與傳化之府的功能特點/ 174

二、診脈何以獨取寸口/ 177

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

一、東西南北中的治法各不同/ 182

二、中醫以“雜合”為貴/ 186

第十三篇移精變氣論

一、祝由之術的前世今生/ 190

二、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 194

三、治療貴及時/ 197

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199

第十四篇湯液醪醴論

一、為什麼稻米制的酒療效最好/ 204

二、嗜欲無窮,憂患不止/ 207

三、醫生的他救與病人的自救/ 210

四、治療水腫病的三字訣/ 212

第十五篇玉版論要

一、道在於一/ 216

二、健康寫在臉面上/ 218

三、生死顯於脈象中/ 220

第十六篇診要經終論

一、診病之要在於把握好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224

二、針刺治病要遵循四季變化的規律/ 227

三、十二經脈衰絕時的症狀表現/ 233

第十七篇脈要精微論

一、切脈最好在早晨/ 238

二、切脈必須與望色相結合/ 241

三、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243

四、如何從夢判斷人的身神狀況/ 245

五、頭、背、腰、膝、骨“五府”的病變形態/ 247

六、持脈之大法/ 249

七、脈象最怕偏/ 253

八、疾病是如何形成並發展變化的/ 257

九、如何從脈象判斷舊病與新疾/ 259

十、如何從脈象診察人體各部位的病變/ 261

第十八篇平人氣象論

一、脈搏跳動的常數為“二”/ 266

二、胃氣乃生命的底氣/ 268

三、如何從乳根穴測驗宗氣/ 272

四、如何從寸關尺脈診察病象/ 274

五、如何診察水腫、黃疸等病象/ 277

六、脈象與四時陰陽的關係/ 279

七、人以水穀為本/ 281

八、五臟正常的脈象/ 283

第十九篇玉機真藏論

一、春脈為何如弦/ 288

二、夏脈為何如鉤/ 290

三、秋脈為何如浮/ 292

四、冬脈為何如營/ 294

五、脾脈為何如孤/ 296

六、丹青難寫是精神/ 298

七、五臟疾病傳變的規律/ 300

八、風者百病之長/ 304

九、出現骨枯肉消之症乃身體“本錢”大虧/ 308

十、為什麼見真藏脈會死/ 311

十一、治病必察形氣色澤/ 314

十二、何謂“逆四時”脈象/ 316

十三、如何從虛實預判生死/ 318

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論

一、天地之大道寓於“數”/ 322

二、三部與五臟脈氣的對應/ 326

三、中醫的“以平為期”與現在生命科學的“氮平衡”有异

曲同工之妙/ 329

四、如何從形體與氣息來判斷生死/ 331

五、如何從脈象診察病的部位及程度/ 333

六、如何從脈象判斷死亡時間/ 336

七、中醫治病猶如疏導“交通”/ 339

第二十一篇經脈別論

一、良醫診病“四格”法/ 342

二、生病起於過用/ 345

三、食物和水的消化吸收過程/ 347

四、凡“偏”都是病/ 352

第二十二篇髒氣法時論

一、“五行”乃構成生命世界的基礎物質/ 368

二、五臟與四時五行的對應/ 371

三、病情變化的時間規律/ 374

四、去五臟邪氣的最簡辦法是“放血”/ 380

五、科學飲食乃治病之良法/ 385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氣篇

一、五臟的基本功能及憎惡/ 390

二、五味的基本功用及禁忌/ 393

三、五邪的基本表現及病理/ 395

四、五脈的正常表像及反常/ 399

第二十四篇血氣形志篇

一、人體氣血之常數/ 402

二、凡治病必先去其壞血/ 404

三、如何找准五大俞穴/ 406

四、肉體與精神的苦樂關係/ 408

第二十五篇寶命全形論篇

一、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412

二、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415

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418

四、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421

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論篇

一、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426

二、上工救其萌牙/ 431

三、瀉必用方,補必用圓/ 434

四、何謂形? 何謂神/ 436

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篇

一、治病法則應與天地自然變化相適應/ 440

二、用針刺補瀉的具體操作方法/ 443

三、當真氣與邪氣尚未並和時怎麼辦/ 446

四、當真氣與邪氣已經並和時怎麼辦/ 449

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篇

一、虛實的定義及病機/ 454

二、經氣、絡氣的虛實表現及治療原則/ 457

三、許多病是“吃”出來和“氣”出來的/ 461

四、癰疽、腹脹、霍亂、驚風等疾病的針刺療法/ 467

第二十九篇太陰陽明論篇

一、脾和胃生病為何症狀完全不同/ 472

二、脾臟生病為何會影響四肢/ 476

三、脾臟為何能够主旺一年四季/ 481

第三十篇陽明脈解篇

一、治胃必先治肝/ 2

二、胃火熾盛乃狂症的主要原因/ 5

第三十一篇熱論篇

一、何謂熱病/ 10

二、熱病發作和痊癒的基本規律/ 12

三、一般性熱病的治療方法/ 16

四、謹防熱病發展到嚴重程度/ 19

第三十二篇刺熱篇

一、五臟熱病的不同症狀表現/ 24

二、如何通過看臉色測知熱病的部位/ 29

三、治療熱病關鍵在發汗/ 33

第三十三篇評熱病論篇

一、陰陽交的病因、病症及治療方法/ 38

二、風厥的病因、病症及治療方法/ 41

三、勞風的病因、病症及治療方法/ 43

四、腎風的病因、病症及治療方法/ 46

第三十四篇逆調論篇

一、如何辨析內熱、內寒之症/ 52

二、如何辨析肉爍、肉苛之症/ 54

三、如何辨析骨痹之症/ 57

四、如何辨析氣逆之症/ 60

第三十五篇瘧論篇

一、瘧皆生於風/ 66

二、瘧疾的發作規律/ 70

三、如何診斷辨析三種不同的瘧疾/ 75

四、瘧疾的治療原則及方法/ 79

五、應四時與反四時/ 83

第三十六篇刺瘧篇

一、十二種瘧疾的表現症狀及針刺方法/ 88

二、治療瘧疾必須把握好時機/ 93

三、針刺治瘧必須掌握好“先後”之道/ 96

第三十七篇氣厥論篇

一、寒邪在五臟之間的傳化規律/ 100

二、熱邪在五臟與六腑之間的傳化規律/ 103

第三十八篇咳論篇

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108

二、五臟咳嗽的症狀/ 112

三、六腑咳嗽的症狀/ 114

第三十九篇舉痛論篇

一、天上人、古今、人己的相互關係/ 120

二、劇痛、陣痛、寒痛、熱痛等不同特點及病因/ 124

三、問診、望診、切診的具體方法/ 129

四、百病生於氣/ 131

第四十篇腹中論篇

一、鼓脹症的治療/ 136

二、血枯症的治療/ 138

三、伏梁症的治療/ 141

四、熱中、消中症的治療/ 144

五、厥逆症的治療/ 147

第四十一篇刺腰痛篇

一、正經病變所引發的腰痛症狀及針刺方法/ 152

二、治腰先治腿/ 155

三、腰痛併發症的表現及針刺方法/ 160

第四十二篇風論篇

一、風邪的特點是善行而數變/ 164

二、風者百病之長/ 168

三、九種不同風病的症狀及診斷要點/ 173

第四十三篇痹論篇

一、痹病產生的原因及分類/ 178

二、痹邪是如何深入到五臟的/ 180

三、飲食不節是導致六腑痹病的根本原因/ 185

四、榮衛之氣被痹住了怎麼辦/ 189

第四十四篇痿論篇

一、五臟病變都能導致痿病/ 196

二、引發痿病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199

三、如何辨別不同的痿病/ 202

四、治療痿病應當以陽明經為重點/ 204

第四十五篇厥論篇

一、寒厥和熱厥為何都起於足/ 208

二、寒厥、熱厥、昏厥是怎樣形成的/ 211

三、六經厥症的症狀表現/ 215

四、十二經脈經氣厥逆的調治思路/ 218

第四十六篇病能論篇

一、胃脘癰等五種疾病的病因分析/ 224

二、同病為何需要异治/ 228

三、節食是治療狂病的良方/ 230

四、《黃帝內經》的真正源頭/ 233

第四十七篇奇病論篇

一、如何診治懷孕九月出現的聲音嘶啞病/ 238

二、如何診治息積、伏梁、疹筋、厥逆病/ 241

三、如何診治脾癉、膽癉病/ 245

四、如何診治癃病、腎風病/ 249

五、如何診治先天性癲癇病/ 254

第四十八篇大奇論篇

一、“滿招損”是引發各種奇病的主要原因/ 258

二、水腫等五種奇病的症狀/ 260

三、14種死症脈象的描述與預判/ 264

第四十九篇脈解篇

一、太陽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70

二、少陽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73

三、陽明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75

四、太陰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79

五、少陰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81

六、厥陰經病變的主要症狀/ 285

第五十篇刺要論篇

一、把握好“深淺”乃針刺的基本要領/ 288

二、儘量避免“六刺六傷”的錯誤/ 290

第五十一篇刺齊論篇

一、為什麼不能刺得太淺/ 294

二、為什麼不能刺得太深/ 297

第五十二篇刺禁論篇

一、五臟關鍵絕不能針刺/ 300

二、30種錯誤針刺的不良後果/ 303

三、七種情形不能針刺/ 307

第五十三篇刺志論篇

一、“三常三反”乃判斷虛實之要領/ 310

二、造成虛實反常的機制原因/ 313

第五十四篇針解篇

一、如何因病制宜地用好補針和瀉針/ 316

二、留針候氣乃取得療效的關鍵/ 320

三、九種不同針具與天地自然的對應關係/ 323

第五十五篇長刺節論篇

一、頭痛、寒熱等五種疾病的針刺手法/ 328

二、三種痹病的針刺治療手法/ 332

三、狂、癲、大風病的針刺治療手法/ 335

第五十六篇皮部論篇

一、十二經絡脈在表皮的分佈及色澤病變情况/ 340

二、百病之生必先於皮毛/ 345

第五十七篇經絡論篇

一、經脈之色有常/ 350

二、陽絡之色變化無常/ 353

第五十八篇氣穴論篇

一、真數開人意/ 356

二、三百六十五個氣穴的分佈/ 360

三、孫絡與溪穀/ 364

四、血盛當瀉/ 368

第五十九篇氣府論篇

一、足三陽經脈之氣通達穴位的概況/ 372

二、手三陽經脈之氣通達穴位的概況/ 376

三、督脈、任脈、沖脈之氣通達穴位的概況/ 379

第六十篇骨空論篇

一、風者百病之始/ 386

二、任脈、沖脈、督脈的循行路線及病變/ 390

三、如何用針刺法治療膝痛/ 395

四、治療水病應如何取穴/ 398

五、如何用灸法治療寒熱病/ 400

第六十一篇水熱穴論篇

一、人得水病的主要原因在腎和肺/ 404

二、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 408

三、四季之中“冬取井滎”/ 410

四、寒盛則生熱/ 414

第六十二篇調經論篇

一、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 418

二、神有餘或不足的不同表現症狀及治法/ 422

三、氣有餘或不足的不同表現症狀及治法/ 425

四、血有餘或不足的不同表現症狀及治法/ 428

五、形有餘或不足的不同表現症狀及治法/ 431

六、志有餘或不足的不同表現症狀及治法/ 433

七、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435

八、風雨寒濕之傷人奈何/ 440

九、喜怒不節之傷人奈何/ 442

十、陰陽虛實、內外寒熱的病理分析/ 444

十一、如何針刺治療血氣不和之病/ 447

十二、虛實病變均由五臟生髮/ 450

第六十三篇繆刺論篇

一、繆刺法與巨刺法的區別/ 2

二、足上各經的絡脈受邪後的繆刺方法/ 6

三、手上各經的絡脈受邪後的繆刺方法/ 12

四、五臟受邪後的繆刺方法/ 15

五、繆刺時應適當參照月亮的陰晴圓缺/ 18

六、“屍厥”病變的救治方法/ 20

第六十四篇四時刺逆從論篇

一、六經之氣有餘或不足的病症/ 24

二、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28

三、違背四時逆行針刺的後果/ 31

四、誤刺五臟的嚴重危害/ 34

第六十五篇標本病傳論篇

一、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38

二、標本原則在治療中的正確運用/ 42

三、疾病傳變的大致規律/ 46

第六十六篇天元紀大論篇

一、天氣與地形相互結合而化生萬物/ 52

二、萬物生化的基本規律是“周旋”/ 56

三、天地之定數分別為六和五/ 59

四、“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乃大醫的使命/ 65

五、三組“程式碼”揭示五運六氣的基本規律/ 69

第六十七篇五運行大論篇

一、運氣理論乃古代天文、地理、氣候學的集成/ 74

二、運氣理論乃預防流行病的大用之學/ 79

三、萬物何以生化/ 89

第六十八篇六微旨大論篇

一、天之道也,如迎浮雲/ 98

二、六氣過分亢盛會引發病變/ 103

三、當其比特則正/ 107

四、周而復始乃六氣循行的基本規律/ 111

五、人與動物、植物等都是天地之氣相交的產物/ 117

六、萬物新生必由“化”,萬物終極必生“變”/ 121

第六十九篇氣交變大論篇

一、良醫當知天文、地理、人事/ 128

二、五運氣化太過會怎麼樣/ 132

三、五運氣化不足會怎麼樣/ 139

四、五運之氣與四季相對應的規律/ 146

五、五運之氣絮亂會怎麼樣/ 152

六、星象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157

第七十篇五常政大論篇

一、五運平氣、不過、不及的標誌性命名/ 166

二、平氣對萬物生育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169

三、不及對萬物生育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175

四、太過對萬物生育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184

五、地勢高低對人的健康的影響/ 192

六、六氣主導的氣候變化對人體五臟的影響/ 197

七、六氣與動物繁育的關係/ 204

八、萬物非天不生、非地不長/ 209

九、久病、新病為什麼可以同法治療/ 213

十、如何防止藥物的毒性氾濫/ 215

十一、久病必養必和/ 218

第七十一篇六元正紀大論篇

一、天道可見,民氣可調/ 222

二、太陽寒水為主導的氣候特徵/ 226

三、陽明燥金為主導的氣候特徵/ 233

四、少陽相火為主導的氣候特徵/ 240

五、太陰濕土為主導的氣候特徵/ 247

六、少陰君火主導的氣候特徵/ 254

七、厥陰風木主導的氣候特徵/ 261

八、如何理解同化、同歲會與同天符/ 268

九、養生保健的前提是“四畏”/ 274

十、五運之氣皆有常數/ 277

十一、鬱極乃發,待時而作/ 285

十二、氣到來的先後順序/ 292

十三、六氣的十二種變化/ 296

十四、六氣的制化/ 305

十五、用藥治病必須順應四時之序/ 308

十六、如何治療五氣抑鬱症/ 311

第七十二篇刺法論篇(遺篇)

第七十三篇本病論篇(遺篇)

第七十四篇至真要大論篇

一、六氣主導一年氣候的情形/ 318

二、如何選擇主治疾病的藥物/ 323

三、在泉之氣偏勝引發的疾病及治療/ 329

四、司天之氣偏勝引發的疾病及治療/ 334

五、邪氣反勝引發的疾病及治療/ 340

六、六氣相勝引發的疾病及治療/ 343

七、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 348

八、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如何對應/ 354

九、主客之氣順逆引發的疾病及治療/ 358

十、君臣佐使的開方原則/ 366

十一、如何做到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372

十二、四時氣候變遷與脈象變化規律/ 377

十三、病機十九條/ 383

十四、藥物的陰陽内容及配方比例/ 388

十五、萬舉萬全的治療法則/ 392

第七十五篇著至教論篇

一、學醫的五字訣/ 400

二、病傷五臟,筋骨以消/ 403

第七十六篇示從容論篇

一、學醫者要覽觀雜學/ 408

二、聖人治病必循法守度/ 413

第七十七篇疏五過論篇

一、醫道如浮雲深淵/ 418

二、診治疾病要力避五種過錯/ 420

三、治病之道,氣內為寶/ 425

第七十八篇徵四失論篇

一、戒除四種過失/ 428

第七十九篇陰陽類論篇

一、三陰與三陽/ 434

二、如何預判生死之期/ 441

第八十篇方盛衰論篇

一、氣逆皆為厥/ 446

二、五臟氣虛產生的夢境/ 449

三、診有十度/ 452

第八十一篇解精微論篇

一、人為什麼會流淚/ 458

二、厥則目無所見/ 462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黃帝內經通解】
NT$165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