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壬辰之爭】
【壬辰之爭】

【壬辰之爭】

NT$1950NT$2999
已售:275

壬辰戰爭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大戰,東亞諸國均捲入其中,動員的兵力和戰爭的慘烈程度遠超同時期歐洲任何一場戰爭。


東方書院前.png

详情-02.jpg详情-03.jpg详情-04.jpg详情-05.jpg详情-06.jpg

【萬曆朝鮮戰爭全史】

編輯推薦

·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中方歷史顧問、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方志遠教授做序推薦·這是一場改變中、日、朝三國走向的巔峰對決與全面碰撞! 結合中、日、朝三方大量原始史料,打造一部400多年前中、朝聯軍驅逐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史詩!· 大明悍將Pk日本戰國名將,誰勝誰負? 忠實記錄每一場對決,直觀展示中、日雙方軍事實力。· 拋去虛構與謊言,以史料為血肉,以數據為筋骨,務求真實,描述一場歷時七年的宏大抗日戰爭。 大型戰役參戰人數錶、傷亡人數錶+全景式描述,使這場戰爭變得更加立體,也更具有可看性。

內容簡介

萬曆二十年(1592年),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傾全國之力發動侵朝戰爭,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 朝鮮不能抵擋,短短月餘便遺失漢城、開城、平壤三都,戰火燒到中朝邊界。 關鍵時刻,明神宗派大將李如松出師東征,抗日援朝。 最終,這場歷時七年的大規模國際戰爭,經過一系列明面上的廝殺與暗地裡的角逐後,以日本全面撤出朝鮮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不僅對中、日、朝三國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導致了東亞國際關係的重新組合。 本書廣泛運用中、日、朝三國史料,詳細介紹了萬曆朝鮮戰爭中發生的戰鬥、對峙、談判以及各方盤算,力圖以全景式描寫還原每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將這場戰爭的始末與本來面目完整呈現給福斯。

作者簡介

朱爾旦,青年歷史研究者。 自幼熱愛歷史。 立志治史。 成一家之說。 自2009年重點關注萬曆朝鮮戰爭這一課題以來,至今已經有十餘年,不僅閱讀了大量相關史料、著作、論文,還蒐集、購置了許多國內罕見的萬曆朝鮮戰爭資料。 現時著有《碧蹄館大戰》《虛弱的日本戰國》等文章。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壬辰倭亂(上):從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到發兵侵略朝鮮

豐臣秀吉的崛起

對馬島的欺瞞外交

日軍征明的準備

慶尚道白骨撐天

朝鮮官軍的崩潰

朝鮮三都陷落

朝鮮勤王軍潰敗

豐臣秀吉增派援軍

晋州之戰

加藤清正入侵鹹鏡道

黑田長政入侵黃海道

毛利吉成入侵江原道

小早川隆景入侵全羅道

毛利輝元入侵慶尚道

李舜臣與日本水軍的海戰

第二章壬辰倭亂(中):從朝鮮向明朝求援到沈惟敬與小西行長議和

朝鮮告急

明軍敗走平壤

王京軍議

日軍調整防線

沈惟敬的起用

乾伏山會談

沈惟敬的城府

寧夏之亂(上)

寧夏之亂(下)

沈惟敬再入倭營

第三章壬辰倭亂(下):從明軍收復平壤到敗走碧蹄館

明軍大舉來援

明軍收復平壤

《黑田家譜》中的虛構戰役

平壤戰敗後日軍的反應

日軍進退失據

查大受與加藤光泰的接觸戰

明軍與日軍的大戰部署

查大受與立花宗茂的遭遇戰

李如松的進兵目的

碧蹄館大戰

碧蹄館之戰的死傷

李如松意氣消沉

端川、吉州之戰

幸州山城之戰

熊川海戰

第四章明、日和談(上):宋應昌與李如松偽報戰功、欺瞞朝廷始末

火燒龍山倉的謊言

日軍的退兵意志

豐臣秀吉的撤兵指令

名護屋談判

第二次晋州之戰

日軍進犯全羅道

豐臣秀吉的凱旋計畫

宋應昌、李如松私自許婚

“碧蹄館大捷”與宋應昌、李如松的辯白

吳惟忠血戰加藤清正

“大明美少女”之約

第五章明、日和談(中):從明朝拒絕封貢到同意册封

許孚遠派間諜到日本探聽情報

劉綎派人與加藤清正談判

惟政與加藤清正的激辯

劉綎撤兵

場門浦、永登浦海戰

咸安會談

內藤如安出使北京

第六章明、日和談(下):從豐臣秀吉讓步到和談破裂

陳雲鴻出使熊川

豐臣秀吉讓步與李宗城逃亡

大阪册封

日軍的厭戰心理

豐臣秀吉的再侵部署

加藤清正與惟政的最終談判

豐臣秀吉的最後妥協

小西行長向朝鮮輸送的情報

第七章丁酉再亂(上):從明軍再次援朝到日軍撤至朝鮮沿海

明軍再援朝鮮

豐茂守向朝鮮輸送的情報

豐臣秀吉第二次入侵朝鮮的目的

漆川梁海戰

日軍分兵

朝鮮的應對

日軍進擊慶尚道、全羅道

南原之圍

南原陷落

黃石山城之戰

日軍席捲忠清道

稷山之戰

稷山之戰的真相

素沙坪(金烏坪)之戰的真偽

明軍的惶恐

日軍右軍撤退原因

青山之戰

鳴梁海戰

日軍左軍撤兵

第八章丁酉再亂(中):從明軍發動蔚山戰役到日軍流露歸志

日軍沿海築城

明軍反攻

蔚山戰役(上)

蔚山戰役(中)

蔚山戰役(下)

般丹之戰與梁山之戰

蔚山戰役後日軍開始退縮

明軍與島津軍的交鋒

第九章丁酉再亂(下):從明軍發起四路總攻到萬曆東征結束

明軍再派大軍入援朝鮮

第二次蔚山戰役

郭國安的傳說

泗川戰役

泗川戰役中的傷亡

順天戰役

明軍與日軍暗中議和

日軍撤兵的原因

明朝朝廷的撤兵之議

小西行長的窘境

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的得失

日軍撤離朝鮮

明軍與日軍的總傷亡

對東征明軍的功過評判

萬曆東征的意義

後續

附錄一:萬曆朝鮮戰爭的不同稱呼

附錄二:明軍與日軍戰事一覽表

參考文獻

详情-09.jpg

详情-10.jpg

-----------------------------------------------

详情-09.jpg

【壬辰戰爭】


編輯推薦

《壬辰戰爭》是一部史詩,一部關於朝鮮這個“美麗而悲傷的國度”的史詩。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在野心的驅使下,入侵朝鮮半島。 戰爭初期,日軍進展順利,短時間內便連克朝鮮三都——漢城、平壤、開城,兵鋒直指鴨綠江邊。 關鍵時刻,明朝萬曆皇帝决定出兵援朝。 中朝聯軍在一系列陸戰、海戰中大敗日軍,雙方陷入僵持。 經過反復和談與廝殺,日軍*終撤退,中朝聯軍取得*後勝利。

壬辰戰爭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大戰,東亞諸國均捲入其中,動員的兵力和戰爭的慘烈程度遠超同時期歐洲任何一場戰爭。 它重塑了17世紀初的亞洲政治格局。 此戰過後,明朝進一步衰弱,並*終滅亡; 朝鮮王朝進入漫長的黑暗期; 豐臣政權元氣大傷,德川家康趁機奪取日本統治權,在江戶建立幕府。 壬辰戰爭是東亞的悲劇,給朝韓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時至今日,它仍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東亞國際關係,尤其是日朝韓關係。

內容簡介

《壬辰戰爭》一書綜合運用中日朝韓史料,全面、客觀地描述了發生在16世紀末的日本侵朝戰爭。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在野心的驅使下,動員15萬8800名遠征軍入侵朝鮮半島。 他的*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囊括其所知的整個世界的龐大帝國。 戰爭初期,日軍一路長驅直入,短短一個多月便攻下朝鮮三都漢城、開城、平壤,進抵中朝邊境。 危急時刻,明朝萬曆皇帝當機立斷,决定派大軍支援朝鮮。 明軍在平壤大敗日軍小西行長部,隨後一舉收復三都。 與此同時,朝鮮名將李舜臣在半島南部海域屢挫日軍水師; 朝鮮各地義兵蜂起,四處襲擊日軍補給線。 日軍戰事不利、兵力不足、後勤不濟,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只能退守半島東南一隅。* 終,隨著豐臣秀吉的過世,日軍全面撤出朝鮮半島,壬辰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不僅給東亞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也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戰過後,舊勢力紛紛衰落,新勢力漸次崛起,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變。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撒母耳•霍利(Samuel Hawley)出生並成長於韓國首爾,在加拿大皇后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學位後再次返回東亞,旅居韓國、日本,2007年以後在韓國延世大學任助理教授。 霍利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隱士的國度》《在朝鮮的美國人》等。

譯者簡介

方宇,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碩士。

目錄

新版序言1

前言3

關於日期的說明6

部分東亞三國1

1日本:從戰國時代到世界強權3

2中國:衰落中的明王朝21

3有子名“舍”38

4朝鮮:通向戰利品的大道41

第二部分戰爭前夜57

5“我已派快船命令朝鮮……”59

6戰爭準備73

7大戰將至94

第三部分壬辰倭亂99

8北上漢城101

9二十五條覺書128

10朝鮮水師的反擊137

11進軍平壤156

12黃海海權之爭172

13“予觀倭賊如蟻蚊耳”181

14伏見城191

15義軍蜂起195

16挽救歷史218

第四部分僵局223

17從平壤退至“三途川”225

18收復漢城245

19名護屋和談,晋州城屠殺261

20黨爭和騙局280

21與此同時,在馬尼拉……300

22“諮爾豐臣平秀吉……特封爾為日本國王”303

23李舜臣下獄322

第五部分丁酉再亂329

24水、雷、大災難331

25日軍挺進內陸348

26必死則生,必生則死360

27“無佛世界”的饑饉與死亡370

28“大阪往事,猶如夢中之夢”385

29後一幕399

第六部分餘波421

30戰爭之後423

參考書目441

注釋455

出版後記493

-----------------------------------------------

1.jpg

【近代朝鮮與日本】

編輯推薦

本書從朝鮮的視角出發

複盤19世紀錯綜複雜的東亞國際關係

一部填補空白的歷史佳作

■這是一部關於小國朝鮮如何在大國博弈、派系鬥爭中巧妙權衡、險中求生的歷史。

保衛儒家文明,還是實現近代化? 繼續做清國的藩屬國,還是實現獨立? 走日本路線,還是學習西方?

在衝突和利益交織的過程中,“苦悶”“屈辱”“憤怒”“抗爭”共同組成了近代朝鮮的歷史主題。

■在日韓國人/朝鮮近代史研究DIYI人/千葉大學教授

作者趙景達的多重身份為其研究朝鮮近代史、日朝關係史提供了更為深刻和理性的視角。

■以往讀者接觸朝鮮歷史,大多以中國為中心視角,將朝鮮視為中日近代史的配角。

此次引進《近代朝鮮與日本》,可以分清近代三國的複雜關係,糾正以往的錯誤認知,補足單一視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視角重塑東亞三國近代史。

■“岩波新書精選”系列之一,日本人看世界的代表之作,彙聚東西方視點,追跡當代熱點問題。

新書”是誕生於日本的獨特出版品。 它的特點是:輕盈——小而緊湊,大多為十萬字,通俗易懂,節奏輕快; 優美——題材廣泛,可讀性強; 深度——著者皆為名家,皆為一時之選。

“岩波新書”在日本被稱為“修養新書”,以培養現代人的現代性文化修養為己任,致力於知識的普及與更新。

“岩波新書精選”系列從岩波書店出版的3200種“新書”中嚴格挑選出十三部作品,選書、翻譯、做書,歷時五年,精心翻譯,精心編輯,並邀請了專家校譯。 編者試圖從“岩波新書”的大花園裏採擷幾朵,以饗讀者。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為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大門,歐美列强輪番侵擾,主政的大院君堅決攘夷,拒絕通商傳教,樹立斥和碑,告誡子民“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

然而1875年,日本製造江華島事件,率先與朝鮮締結不平等條約。 此後,朝鮮陸續與歐美列强及清國簽訂條約,朝鮮半島淪為各國勢力的角逐場:日本計畫吞併朝鮮,以朝鮮為跳板侵略大陸; 清國希望維持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將朝鮮作為抵禦侵略的防波堤; 美國希望打開朝鮮國門,獲取貿易利益; 俄國希望在朝鮮扶植勢力,牽制日、美、英三國……

在各國勢力面前,小國朝鮮的命運如風前燈火。 為了延續國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鮮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作者簡介

趙景達

在日韓國人,1954年生於東京都,1986年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現為千葉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是朝鮮近代史、近代日朝比較思想史,代表著作有《异端的群眾反叛》、《朝鮮民眾運動的展開》、《殖民地時期朝鮮的知識分子與民眾》, 編著有《亞洲的國民國家構想》(共同編著)、《從比較史看近世日本》(共同編著)、《殖民地朝鮮》、《近代日朝關系史》等。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序章

章朝鮮王朝與日本

一、朝鮮的政治與社會

二、開國前夜的朝鮮

三、“征韓”思想的形成與明治維新

第二章朝鮮開國

一、大院君政權

二、大院君的攘夷政策

三、《江華條約》的締結

第三章開國與壬午兵變

一、開化與斥邪

二、第二次開國

三、壬午兵變與日本

第四章甲申政變與朝鮮的中立

一、閔氏政權與開化派

二、甲申政變與日本

三、列强與朝鮮的中立化構想

第五章甲午農民戰爭與甲午戰爭

一、甲午農民戰爭的爆發

二、甲午戰爭與朝鮮

三、第二次農民戰爭與日本

四、甲午改革與日本

第六章大韓帝國時代

一、大韓帝國的誕生

二、獨立協會運動

三、大韓帝國的政策

四、大韓帝國時期的群眾運動

第七章日俄戰爭下的朝鮮

一、日本佔領朝鮮

二、軍律體制

三、反日抗爭

第八章殖民地化與恢復國權運動

一、日本推動朝鮮保護國化行程

二、恢復國權運動與第三次《日韓協約》

三、恢復國權運動的擴大及其思想

四、恢復國權運動與日本

第九章吞併大韓帝國

一、並合决定與安重根事件

二、大韓帝國的滅亡

譯注

年表

主图-2.jpg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壬辰之爭】
NT$195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