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陳明達著)
【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陳明達著)

【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陳明達著)

NT$2799
已售:160

結構力學/古建築愛好者/佛塔建築


東方書院前.png

10010.jpeg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初版於1966年,是陳明達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紀中國建築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 始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的佛宮寺釋迦塔(習稱“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外形端莊穩重,結構比例嚴整。 1962年起,陳明達多次率助手赴應縣考察木塔,試圖從分析建築實例入手,揭開中國古代建築設計之謎。 在《應縣木塔》一書中,陳明達以其開闊的視野、精細的測繪、廣泛的資料彙集和嚴謹的邏輯演繹,將應縣木塔與建築“天書”《營造法式》互相印證,揭示出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規律。 正如傅熹年院士所言:“這本專著闡明,中國古代建築從總平面佈置到單體建築的構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經過精密設計的,經過精密的量測和縝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設計規律的。”此次《應縣木塔》再版,不僅將實測圖、分析圖及其批註副本一併收錄,並且在圖版部分增補了若干張梁思成、莫宗江、劉致平、趙正之等前輩於1933、1935、1950年考察所攝照片和木塔在抗戰期間受損及戰後修繕情况照片,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木塔的歷史資訊。

--------------------------------------

【薊縣獨樂寺】

獨樂寺建於遼統和二年(984),製作精麗,保留著顯著的唐代風格,“若論科技之精湛、藝術之品第,……是現存古建築中的上上品,是最佳典範”(陳明達語)。 千年以來,這座木結構的殿堂樓閣雖屢遭天灾而完好如初,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築學的卓越成就。 獨樂寺被發現於1932年,是中國營造學社開始調查測繪的第一處古代建築,梁思成說它“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中國建築蛻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 陳明達先生在他的晚年力作《薊縣獨樂寺》中,嘗試應用“材份制”對獨樂寺觀音閣、山門進行建築學理論分析,追索中國建築在結構力學、建築美學等方面的獨到建樹。 在書中,他似乎已經完全進入了古代建築師的世界,不但解析著一個個科技方面的疑難,更要通過對科技問題的解析而還原到審美的、文化的層面。 此書沿襲論文+測繪圖+攝影作品的編排體例,收錄大量珍貴的手繪圖稿和歷史照片,對古建築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

作者簡介

陳明達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極富創造性,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建築史學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如果你不滿足於對古建築的浮光掠影式的瞭解,那麼以上三本新書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

陳明達先生曾說:“長期以來,我們被古代建築優美的形象所吸引,很自然地就偏向於藝術方面的研究,不自覺地促成了重藝術、輕科技的傾向。”這句話放在當下似乎仍然適用,什麼唐風雄渾、宋韻清秀、明清煩瑣,這樣的“高度概括”誰都能說幾句,至於其深層的營造原理、設計規律,卻鮮有提及。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就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發展史的重要著作。 書中的“戰國—北宋”部分曾於1990年刊行,“南宋—清代”部分是首次以單行本形式出版,兩部分合璧通攬,將令讀者對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完整的把握。 文中的建築力學原理及抗負荷分析,尤為學術界所稱道。 書後另附《中國建築導言》一文及精彩圖照175張,堪比瞭解中國古代建築通史及其經典實例的快捷通道。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jpg

【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陳明達著)
NT$2799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