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修傷寒論研究大辭典》內容有人物類、著作類、方劑類、方證類、病證類、基礎理論類等。《新修傷寒論研究大辭典》是我國第壹部全面總結歷代《傷寒論》研究成果的辭書體全書。《新修傷寒論研究大辭典》修改的內容包括學術內容、傷寒人物信息、機構名稱等。
目錄:
上編
下編
人物類
著作類
方劑類
方證類
病證類
基礎理論類
上編
下編
人物類
著作類
方劑類
方證類
病證類
基礎理論類
附錄歷代《傷寒論》類著作名錄
筆畫索引
編輯後記
精彩書摘:
《新修傷寒論研究大辭典》:
少陽病病證名。為六經病之一。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變。其病位為半表半里。其病機主要為樞機不利、膽火內郁。其發病根據直中或邪氣傳經的不同,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類型。血弱氣弱,腠理開,邪氣因入,直中少陽,為原髮型;太陽、陽明邪氣不解,傳人少陽,為繼髮型。少陽病亦有經證、腑證之別:耳聾,目赤,頭痛,胸脅苦滿等為經證;口苦,心煩,喜嘔,往來寒熱,不欲飲食等為腑證。二者常相兼為病。治宜和解少陽,祛邪扶正。忌汗、吐、下。但由於少陽病有向表、向里兩種轉歸,常可兼表證或里證,治療時可兼用解表或攻下之法。語見《傷寒論》第272條:「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柯琴:「少陽處半表半里,司三焦相火之遊行,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是取病機立法矣。夫口、咽、目三者,臟腑精氣之總竅,與天地之氣相通者也,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人里,里之出表處,正所謂半表半里也。能開能合,開之可見,合之不見,恰合為樞之象。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風寒雜病咸有之,所以為少陽一經總綱也。」(《傷寒論翼》)陳修園云:「何謂少陽經證?日: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虛火,實火二證之辨;寒熱往來於外,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為虛火證,宜小柴胡湯。寒熱往來於外,心中痞硬,鬱郁微煩。嘔不止,為實火證,宜大柴胡湯,何謂少陽腑證?日:少陽主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屬於半里則為腑。其證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有痞痛利嘔四證之辨:因嘔而痞不痛者,半夏瀉心湯;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痛,宜黃連湯。邪已人里,則膽火下攻於脾而自利,宜黃芩湯;膽火上逆於胃而為嘔,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上四方,寒熱攻補並用,仍不離少陽和解法。」(《傷寒醫訣串解》)少陰指六經之一的少陰經。又稱「二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二經。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相表裡。是指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二經及其生理功能而言。又少陰位於太陰與厥陰之間,起著轉輸內外的樞紐作用。主陰氣出入,故還稱「少陰為樞」。第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灸少陰指少陰經脈上的穴位。少陰中風病證名。指風邪侵犯少陰經脈而形成的病變。一說為少陰熱化症。由水不濟火,心腎不交所致,症見心中煩,不得眠等。語見《傷寒論》第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張隱庵:「少陰中風者,風動少陰君火之症也。」(《傷寒論集注》)汪琥:「(少陰中風)雖不明指其證,要之辨其脈,可以知其證之輕也。少陰中風,風為陽邪,其初必自太陽經傳來者,但邪在太陽,脈本陽浮陰弱。傳至少陰,又自有微細之本脈,日微細者,其脈於尺寸之間,浮沉取之俱微而細,乃陰陽皆微細也。夫微細之脈,為表邪已緩,里邪深伏。茲者,陽脈雖不細而見微,此在表之風邪已解也。陰脈不微細而反浮,此在里之正氣自和也。」(《傷寒論辨證廣注》)魏念庭:「少陰病,不外直中傳經寒熱二邪。然於其入也,分寒熱必清,於其出也,則不必分寒熱,競言出而得愈而已。然其證脈,亦必明辨之……今言少陰中風,乃少陰證忽變為似乎太陽之中風也。何以觀之,以其熱自發而汗自出定之也。少陰病之反發熱、反汗出,乃內真寒外假熱,直中寒邪內所有之證也。此條仲師原文未言發熱汗出,而余言之,非杜撰耶,不知此乃原文中所有也。何以言之,以脈見陽微陰浮,而知其人必發熱汗出也,在少陰直中寒邪之脈見沉緊,是陽緊而陰沉也。在少陰傳經熱邪之脈見沉數,是陽沉而陰數也。今陽見微,是不緊也;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故變緊為微,且不沉也;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故變沉為微也,再陰見浮,是不沉也。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故變沉為浮,且不數也,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故變數為浮也。此足見少陰病無論寒邪熱邪,見其陽微陰浮,俱為欲愈之機矣,又何以知其發熱汗出也……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矣。少陰見陽微,則太陽之浮脈也,再陰脈浮而不沉,非弱之義乎。於此知其陰病轉陽,里邪透表,必發熱汗出,見欲愈之神理也。發熱則陰寒已微,況脈不見沉緊,則非內陰逼陽於外之反發熱。汗出則熱病已除,脈又不見沉細,則非陰盛逼陽出亡之汗自出也。」(《傷寒論本義》)少陰負趺陽脈象用語。指切按足少陰太溪穴之動脈與足陽明胃經沖陽穴之動脈,兩相比較,趺陽脈盛於少陰脈。在下利、手足厥冷,手太陰寸口脈不至時,此脈象主胃氣尚在,預後較好。語見《傷寒論》第362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此條為陽衰陰盛之下利重證。雖灸之不溫,而手部脈未還,只要足部脈尚未絕,則為根基未敗,故尚有生機。此時,若趺陽盛於少陰,則為胃氣尚好,生化有源,腎脈之弱,只是由一時為陰寒郁伏所致,故為順而有可生之機。反之,若趺陽脈弱於少陰,則系先後天真陽均已衰絕,胃氣無多,故為逆而預後不佳。成無己云:「少陰腎水,趺陽脾土,下利為腎邪干脾,水不勝土,則為微邪,故為順也。」(《註解傷寒論》)錢天來云:「夫少陰腎也。水中有火,先天之陽也。
……
前言/序言:
自東漢醫學家張仲景(150~154-215—219)著《傷寒雜病論》,晉·王叔和搜采仲景舊論而使《傷寒論》獨立成書,至今已經1700年。在這1000多年的漫長時間裡,《傷寒論》的研究一直是經久不衰。從《傷寒論》研究文獻的數量即可看出: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各類《傷寒論》研究著作達到1700餘部;到了近代和現代,各類《傷寒論》研究論文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其數目也有數千篇之多。為什麼東漢時期的一部僅二三萬字的醫學「小冊子」竟然引起了人們如此濃烈的興趣,導致後世這樣興盛的研究活動呢?這個問題本不該在這篇《前言》里作答,但它又確與我們編纂這部《傷寒論研究大辭典》有關,所以我們還是不憚煩瑣,將最主要的兩方面原因簡要敘述如下:
(一)《傷寒論》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它的方劑、診法、辨證方法,得到了後世醫家的一致讚譽,人們稱它是「活人之書」。晉·皇甫謐言其方法「用之多驗」(《針灸甲乙經·序》);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千金要方》),由於方法靈妙,才出現秘而不傳的現象。再往後以至於現代的臨床醫生,也是無一例外地盛讚《傷寒論》。為什麼仲景方法具有這樣高的實用價值呢?首先仲景繼承了他以前無數醫學家的經驗。在仲景以前,人類的醫療活動至少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肯定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現在我們只知道春秋以前一些著名醫生(如醫和、醫緩)的大名!仲景以前的醫療經驗也肯定會以某種形式傳於後人,只是現在見不到那麼多的原始資料了,但仲景所見到的肯定比我們見到的要多。後人雖然極度尊敬、讚譽甚至神化仲景,但對於仲景繼承前人經驗的事實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只不過人們往往以神農、伊尹來指代仲景的前輩人。如宋·孫奇說「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張仲景本來就是一個臨床醫生,有實踐經驗,而且又天資聰穎,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對古人的經驗自然是繼承好的。同時,他本人的醫療經驗也在其中。再者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傷寒論》還得到了另一位名醫的去粗取精的整理。這位名醫就是晉代的太醫令王叔和。他廣泛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但並不是全盤編次人書,而是有所選擇的,這就是他所說「錄其癥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不符合這一條標準的內容就捨棄了。如此,《傷寒論》的實用價值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傷寒論》既然有如此高的實用價值,所以人們就理所當然地會對它進行不厭其煩的研究。
(二)《傷寒論》語言古樸、簡略,義理深奧,人們力圖深入理解它,並將其道理闡述明白。正如清·吳儀洛說:「仲景書一語可當千百言,每令人闡發不盡。讀者須沉潛反覆,必於言外透出神髓,斯為能讀仲景書耳。」所以學《傷寒論》又有「當於無字處學之」的說法。自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而開《傷寒論》註解之先河以後,歷代醫家就競相效仿,《傷寒論》註解之風便一發莫制。由於各人的經歷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對《傷寒論》的理解也就不同,這樣也就導致了註解的不盡一致,以及不盡的註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有趣的是,學者往往是十分自信的,在《傷寒論》研究領域裡情況也是如此。各位學者不僅要論述自己之是,而且還要辯駁他人之非,這自然導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研究更加彭勃興旺。此外,歷代醫家在讀書過程中和臨床實踐中又不斷有新的發現,這些發現包括新的病證、診法、治法、方葯等等。他們要不斷將這些內容補充進《傷寒論》學說體系中去,以充實發展仲景學說,以成為仲景的功臣(這是歷代《傷寒論》學者的共同願望)。此為《傷寒論》研究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又一主要原因。
內容簡介:
《經方方論全書》以經方醫學古籍為依據,採取「以類相聚」的類書編寫方法,將有關文獻資料以成書先後或醫家生活年代先後為序排列。其體例以方劑章節分類為綱,以方葯、用法、功用、臨床應用指征、方論、方論評析等為目。根據古籍的不同研究內容,分別歸入相關具體篇章條目,使之「綱舉目張,各有所歸」,該書搜羅廣博,內容豐富,是學術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的大型經方類書和工具書。
《經方方論全書》由全國著名經方大師王付教授主編,對指導臨床治病、科學組方和闡釋用藥規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適合中醫院校教學及科研人員、中醫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王付(1958.7-,又名王福強),男,全國著名經方大師,醫學碩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仲景國醫示範導師,河南省高校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連續多年被評為校級「我喜愛的教師」和「教學名師」,國家教育部博碩論文評審專家,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河南中醫藥大學方劑學科帶頭人及學科主任,現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常務理事及經方分會會長、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常務理事及經方分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河南省中醫方劑分會主任委員、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院長。
★出版研究《傷寒雜病論》相關著作在數量方面居全國歷代研究者之首位
★出版研究經方著作在數量方面居全國歷代研究者之首位
★出版獨著著作在數量方面居全國中醫學界之首位
★發表獨著學術論文在數量方面居全國中醫學界之首位
★54集公開視頻課《學好用活經方》教學視頻在數量方面居全國經方學界之首位
★92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方劑學》教學視頻在數量方面居全國方劑學界之首位
★主持教學及科研課題29項,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王付教授門診經方處方大資料庫數量位居全國中醫藥學界之首位
★臨床運用經方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療效顯著;運用「十八反」「十九畏」
辨治臨床各科雜病具有獨有的理論認識及臨床診治經驗
目錄:
第一章 表病證用方
第一節 太陽中風證用方
一、桂枝湯
二、桂枝二麻黃一湯
三、桂枝加黃芪湯
第二節 太陽傷寒證用方
一、麻黃湯
二、桂枝麻黃各半湯
第三節 太陽溫病證用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
第四節 太陽柔痙證用方
桂枝加葛根湯
第五節 太陽剛痙證用方
葛根湯
第六節 太陽寒濕痹證用方
麻黃加術湯
第七節 太陽濕熱痹證用方
一、麻杏薏甘湯
二、白虎加桂枝湯
第八節 太陽風水夾熱證用方
越婢湯
第九節 太陽風濕痹證、太陽風水表
虛證用方
一、防己黃芪湯
二、黃芪芍桂苦酒湯
三、文蛤散
四、一物瓜蒂散
第二章 表裡兼證用方
第一節 表寒里熱證用方
一、柴胡桂枝湯
二、厚朴七物湯
三、大青龍湯
四、文蛤湯
五、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第二節 表裡俱寒證用方
一、烏頭桂枝湯
二、桂枝人蔘湯
三、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四、麻黃附子細辛湯
五、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湯)
六、葛根加半夏湯
第三節 表寒兼里有水氣證用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第四節 表寒兼陽虛證用方
一、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二、桂枝去芍藥湯
三、竹葉湯
第五節 表寒兼陰血津虧證用方
一、桂枝新加湯
二、瓜蔞桂枝湯
第六節 表證兼陰陽氣血俱虛證用方
薯蕷丸
第三章 肺病證用方
第一節 肺熱證用方
一、麻杏石甘湯
二、葶藶大棗瀉肺湯
三、桔梗湯
第二節 肺寒證用方
一、小青龍湯
一、小青龍加石膏湯
三、厚朴麻黃湯
四、甘草乾薑湯
第三節 肺痰飲證用方
一、射干麻黃湯
一、越婢加半夏湯
三、桂苓五味甘草湯
四、苓甘五味姜辛湯
五、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
湯
六、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七、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八、皂莢丸
九、澤漆湯
十、杏子湯
十一、葶藶丸
第四節 肺(胃)陰虛證用方
麥門冬湯
第四章 心病證用方
第一節 心陽虛證用方
一、桂枝加附子湯
一、桂枝甘草湯
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救逆湯
第二節 心(腎)陽虛欲脫證用方
一、四逆湯
一、四逆加人蔘湯
三、白通湯
四、白通加豬膽汁湯
五、通脈四逆湯
六、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第三節 胸痹證用方
一、瓜蔞薤白白酒湯
二、瓜蔞薤白半夏湯
三、枳實薤白桂枝湯
四、茯苓杏仁甘草湯
五、橘枳薑湯
六、桂枝生薑枳實湯
七、烏頭赤石脂丸
八、薏苡附子散
第四節 心陰陽俱虛證用方
一、炙甘草湯
二、小建中湯
第五節 心腎不交證用方
一、黃連阿膠湯
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第六節 心脾兼證用方
一、侯氏黑散
二、甘麥大棗湯
第七節 心肺陰虛證用方
一、百合知母湯
二、滑石代赭湯
三、百合雞子湯
四、百合地黃湯
五、百合洗方
六、瓜蔞牡蠣散
七、百合滑石散
第八節 心熱證用方
一、防己地黃湯
二、黃連粉方
第九節 飲邪凌心證用方
半夏麻黃丸
第十節 心腎不固證用方
禹餘糧丸
……
第五章 脾胃病證用方
第六章 肝病證用方
第七章 腎病證用方
第八章 膽病證用方
第九章 大腸病證用方
第十章 膀胱病證用方
第十一章 血病證及婦科病證用方
第十二章 痹證用方
第十三章 痰飲證用方
第十四章 咽痛病證用方
第十五章 蟲證用方
第十六章 外治用方
附1:方劑索引
附2:引用書目
精彩書摘:
《經方方論全書》:
再按:風邪具疏越之性,中風之汗出惡風.陽浮陰弱,有效而不守之象。故桂枝方中,以甘、棗、芍藥監製姜、桂,為寓攻於守之法。至寒邪則一派凝斂,人值之則惡寒體痛,脈緊無汗。見證皆氣分閉而不宣之象。故主麻、桂、杏仁一於宣發;攝諸其後者,僅甘草一味耳。此則桂枝、麻黃之差別也。
再按:桂枝湯雖以姜、桂為主,而有甘草、大棗溫補之品以維護之。故誤用者,易致陽盛而壅熱。其甚者,乃熱盛而陽越。此人蔘白虎、芍藥甘草等法所由成立也。至麻黃湯則主用麻、桂,一於宣發。誤用之,則氣泄而亡陽,又為桂附、四逆溫氣回陽之治矣。
近代·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傷寒論方解篇》(1947年):榮氣疏泄則汗出,膽經不降相火上逆則發熱,鼻鳴乾嘔榮衛分離則頭痛項強。發熱汗出,津液必傷,表陽必虛。榮衛分離,中氣必虛。芍藥降膽經、降相火、斂榮氣之疏泄,炙草補中,姜棗補中生津,桂枝調榮衛實表陽也。風傷衛氣,衛氣減少,榮氣加多,故榮氣與衛氣分離,而榮現疏泄之病。緩脈乃疏泄向外之象。
衛氣不共榮氣和諧,只有疏泄而無收斂,故自汗。榮氣和者,榮氣自和不與衛氣和也。發熱汗出,為榮弱衛強。榮氣疏泄,自傷本氣,故日弱也。衛氣不與榮氣交和,故日強也。邪風即榮氣偏於疏泄之氣,非外來之風。故以芍藥斂榮氣之疏泄以息邪風,桂枝實表陽,炙草、姜、棗補中氣也。發汗一字,誤卻後人不少。收斂之性,如何能發?發汗宜作調汗讀,榮衛調和則汗出也。煩為陽氣勝,先刺風府以泄陽,俾桂枝湯奏全功也。
陽明病脈遲。遲者緩實之象,既緩實似近於又日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又日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是汗不出,桂枝更可令其出。不過桂枝解表則有餘,開表則不足,輔助麻黃髮表則有餘,單獨發表則不足。學者須面面透徹,務體會其所以然。再麻黃湯中用桂枝,桂枝湯中不用麻黃,所以然蓋麻黃用桂枝,可以助其氤氳鼓盪外出之力。桂枝湯原為解肌,無事用麻黃開外,即令風寒兩傷,二證並見,亦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此表證有汗無汗的分界,亦即麻桂二方方制的分界。至太陽中風病用此,和而不烈,剛而不躁,溫煦暖營,興奮體工,可發汗,可止汗,可祛邪,可扶正,並可醒靈竅以回蘇,柔神經而止痙。顧用之者體會到如何程度耳。
現代·中醫研究院,《傷寒論語釋》(1956年):本方為治太陽中風病的主方,有調和營衛、滋陰和陽、解肌發汗的作用。桂枝辛溫發表,芍藥酸寒和營,生薑佐桂枝解肌,大棗佐芍藥益陰,甘草甘平,用以調和諸葯。
現代·任應秋,《傷寒論語釋》(1957年):桂枝是發表解肌的必需葯,即是能鼓舞血行,抵抗疾病。《本草經》稱芍藥除血痹,《名醫別錄》謂通順血派,散惡血,逐賊血。《本經疏證》說能破陰凝,布陽和。是芍藥同樣能亢奮血行,協合桂枝,增加抗力,排除病毒。甘草和中助液,大棗培中和血,生薑暖胃等作用,都能夠補償自汗的消耗。
現代·陳亦人,《傷寒論譯釋》(1958年):桂枝辛甘而溫通衛陽,芍藥苦酸而和營斂陰,這兩味葯相伍,在發表中寓有斂汗之意,和營中寓有調衛之功。生薑佐桂枝以助衛,大棗佐芍藥以和營,甘草取其調和諸葯。可見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並不是取其直接發汗的作用,而是在於調和營衛,營衛和則周身微似有汗,肌表之邪亦隨之而解。
現代·安徽中醫學院,《傷寒論通俗講義》(1959年):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病中風的方劑,主要治療目的是調和營衛解肌發汗。本方以桂枝辛溫為君(主葯),佐生薑溫通衛陽,以驅風散邪,解肌退熱:芍藥酸寒為臣(輔葯),佐以大棗調和營氣,益陰止汗;甘草甘平能調和表裡,安內攘外。所以本方的妙用,全在於表裡兼顧,陰陽相濟,雖發汗而無亡陽之患,雖斂汗而不至於阻遏汗出之機,無偏無弊。所以柯韻伯說:此為仲景群方之魁。我們在本論里也可以看到,桂枝湯的應用並不是單獨治太陽中風證的,凡是六經中,只要見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或弱)的癥狀都可以用桂枝湯,就是非桂枝湯的正證,亦可以取桂枝湯加減使用。
現代·李翰卿,《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1960年):桂枝發汗解肌,芍藥活血斂汗,二葯配合起來,有解肌和榮衛的作用。但二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薑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棗、甘草調胃氣以補正。更服熱粥以助之,覆被以溫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傷。此誠治中風表虛有汗,調和榮衛之主方。
現代·戴立三,《戴立三醫療經驗選》(1979年):桂枝湯由桂枝、杭芍、甘草、生薑、大棗五味藥物組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陰和陽、調和營衛、增強營衛功能等功效,本方剛柔相濟,補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稱制方典範。桂枝昧辛,性溫,陽也。有助陽化氣,溫通經脈,化濕利水之功效,尤能助心肺之陽。其歸經人心、肺、膀胱。如臨床常用之五苓散,因配伍桂枝助膀胱之氣化功能,五苓散才能起通調水道的作用。概括其功用,具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等六大功效。杭芍味酸,性寒,陰也。取味酸能收斂營陰(即止汗、止血、止津液耗散),性寒能人營,具補血、平肝、止痛之效。生薑味辛辣,性溫,發散風寒,溫中止嘔,配桂枝增強助衛陽,解肌表,除外邪之功。二者合用為薑桂湯,辛甘化陽,以調周身之陽氣。大棗味甘,性溫,配芍藥補營陰,二者配伍,酸甘化陰,以滋周身之陰液。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經,有護衛中氣,調和諸葯,安內攘外之功。配桂枝為桂枝甘草湯,能溫補心陽;配芍藥為芍藥甘草湯,能和營養陰,舒攣止痛。總之,從桂枝湯的兩味主葯來看,桂枝辛溫,助衛陽發汗,芍藥酸收助營陰止汗,兩葯相合,在於通過桂枝助衛陽、發汗之功,使外邪隨汗而解,通過杭芍的助營陰止汗之功,保護營陰不致被再度損傷。二者配合是發汗之中寓斂汗之旨,既發汗,又止汗,既矛盾,又統一的作用,揭示了營衛的功能與作用以及桂枝湯一表一里,一陰一陽,故謂之和劑。前人所謂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之論,頗符合臨床實踐。
……
前言/序言:
《經方方論全書》是在《歷代經方方論》基礎之上進一步充實、完善而修訂的。《歷代經方方論》自2013年出版至今,因其理論指導性及臨床實用性深受廣大中醫、中西醫工作者喜愛,目前在網上出現的盜版及複印版本售價超過2000元,根據市場需求和廣大讀者要求進行了修訂,為使書中內容與書名更加吻合,理論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現將書名更名為《經方方論全書》。
本次修訂既結合曆代醫家各自對經方的不同認識又結合主編數十年臨床運用經方辨治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及疫病的經驗總結,重點對經方辨治證型作了進一步補充充實,對全面、合理地運用經方辨治各科雜病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性和臨床實踐性。如修訂桂枝湯既可辨治太陽中風證,又補充桂枝湯是辨治一切氣血虛夾寒證的重要基礎方:麻黃湯既可辨治太陽傷寒證,又補充麻黃湯是辨治一切寒郁夾濕證的重要基礎方;麻杏石甘湯既可辨治肺熱證,又補充麻杏石甘湯是辨治一切里熱夾寒證的重要基礎方;麥門冬湯既可辨治虛熱肺痿證,又補充麥門冬湯是辨治心肝肺腎氣陰兩虛證的重要基礎方:黃連阿膠湯既可辨治心腎虛熱證,又補充黃連阿膠湯是辨治一切濕熱夾陰血虛證的重要基礎方;半夏瀉心湯既可辨治中虛濕熱痞證,又補充半夏瀉心湯是辨治一切寒熱夾虛證的重要基礎方;乾薑附子湯既可辨治陽虛煩躁證,又補充乾薑附子湯是辨治一切臟腑筋肌骨節寒證的重要基礎方;小柴胡湯既可辨治少陽膽熱氣鬱證,又補充小柴胡湯是辨治一切寒熱郁夾虛證的重要基礎方;半夏厚朴湯既可辨治氣鬱痰阻證,又補充半夏厚朴湯是辨治肺氣鬱閉證的重要基礎方,等等,通過進一步補充經方辨治證型對全面提高學習經方思路,系統掌握應用經方方法,實現學用經方辨治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及疫病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性和臨床實踐性。
本次借修訂再版之機,既感謝責任編輯鄧為主任對本書的支持和關心,又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的青睞和厚愛,同時也為本書獨有的寫作思路及方法給讀者臨床治病提供有益的學用技巧及方法而高興。亦懇請讀者對再版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今後再次修訂及提高。
NT$3550
【九宮點穴正脊經筋療法】(函盒精裝)
NT$2350
【百病多因情作祟】——名醫解讀中醫情志病
NT$1600
宮廷理筋術:【脊柱+四肢】(兩卷)
NT$1499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圖譜】(謹遵宋版《靈樞》明嘉靖刻印本)
NT$1650
【黃帝內經通解】
NT$1599
靳三針:【臨症配穴法+穴組使用圖冊+療法流派臨床經驗全圖解】
NT$1999
《日本針灸醫籍十六種》
NT$2200
【圖解針灸學】
NT$1600
【頰針療法】+【頰針療法掛圖】
NT$1250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易之篇道之篇+象之篇】
NT$2980
【孫朝宗奇經八脈學驗專輯】+【孫朝宗醫論醫話醫案輯要】
NT$1500
人體三維卦+心靈治療與宇宙傳統
NT$1450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第三版)】+【刺血療法全真圖解】
NT$2000
《中醫腫瘤學(修訂版)》+《中醫腫瘤食療學》【2冊】
NT$1900
中藥大辭典(第2版上下冊)+中醫大辭典(第2版)
NT$1750
【思考中醫】+【選擇中醫】+【走近中醫】+【內證觀察筆記】(四冊)
NT$1250
玄隱遺密(豎排繁體版)
NT$1550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套裝共2冊)
NT$3200
華佗遺書+扁鵲鏡經 珍藏版(2冊套裝)
NT$2050
【田合祿中醫學全套】(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