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軍*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影像集】
【軍*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影像集】

【軍*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影像集】

NT$1899
已售:164

結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張歷史圖片,以時間為脈絡,通過對北洋軍閥從攫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獨裁統治這段時期的各地軍閥及其武裝勢力的展現,展示那一段充滿了戰亂、但其中又孕育著衝破黑暗的光明的歷史。


東方書院前.png

【軍閥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集】

編輯推薦

民國時期,亂世制崩,梟雄林立,官兵如匪,民不聊生。 本書以近千張歷史圖片,以“紀錄片”式的創作管道對這段歷史進行回顧,以“視覺書”的形式在國內首次將這些照片進行了精確的年代劃分與考證,從而也解答了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疑問。 另外,除照片外,本書還收錄了31幅來自美、日、英、意、法等國的戰時海報,32張阿兵哥制服圖繪,11幅飛機彩繪,12張分清錯綜複雜關係的編制序列錶。 全書行文精簡流暢,一氣呵成,脈絡清晰,思維凝練,本著客觀、準確、洗練、嚴謹的態度,敘述歷史,並提供大量富有洞察力的圖注。 這些圖注尤其關注照片中人物的制服、武器和裝備,整體軍事色彩濃厚,以助讀者充分瞭解當時的軍需補給情况。

作者簡介

駱藝,1982年生於廣西柳州,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熱愛歷史,癡迷軍事,曾從事中學歷史學科教輔編寫工作。 自2013年開始從事各種歷史時期的戰爭史題材的編寫工作,參與製作過多部作品。

黃柳青,英語專業畢業,長年從事世界軍事歷史題材翻譯與創作,參與過多部世界軍事歷史書籍的製作。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張歷史圖片,以時間為脈絡,通過對北洋軍閥從攫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獨裁統治這段時期的各地軍閥及其武裝勢力的展現,旨在向讀者展示那一段充滿了戰亂、但其中又孕育著衝破黑暗的光明的歷史。

上册目錄

前言

序章

主要軍閥派系或地方勢力(1911-1928年)

大事年表(1894-1930年)

武器裝備(1911-1928年)

亂世雄傑

晚清新軍與辛亥革命

晚清新軍(1901-1911年)

辛亥革命

北洋軍閥統治的開始

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北洋軍閥勢力的擴張(1912-1916年)

“二次革命”

護國戰爭

張勳復辟

1916-1920年的軍閥統治

1920-1924年的軍閥及軍閥混戰

直皖戰爭(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

江浙戰爭(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

附錄:軍閥時代的輕武器

參考資料

下册目錄

前言

1925-1926年的軍閥及軍閥混戰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

北方軍閥的混戰(1925年)

郭松齡反奉和國奉戰爭(1926年)

北伐烽烟

北伐戰爭(1926-1927年)

安國軍與1927年的戰事

“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和北洋政府的垮臺

東北易幟和新舊軍閥的變遷

北洋政府空軍

畫中北洋

制服、徽標與裝備

晚清新軍陸軍制服(1906-1911年)

辛亥革命前後的軍服

北洋政府陸軍服制和裝具(1912-1928年)

國民革命軍早期軍服(1924-1928年)

西方人畫下的軍閥武裝

勳章和獎章

勳位章和大勳章

白鷹勳章和文虎勳章

嘉禾勳章和寶光嘉禾章

陸海軍獎章

獎章、紀念章

參考資料

10008.jpg

【文摘】

自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在東北臥薪嚐膽,秣馬厲兵,編練軍隊,準備捲土重來。 經過兩年的整頓和訓練,奉軍一改原來的綠林土匪、烏合之眾的面貌,轉變為一支有文化素養、懂近代軍事科技和戰略戰術的科學化程度較高的軍閥武裝力量。 至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奉軍總兵力達到3個師、27個混成旅、5個騎兵旅共25萬餘人。 政治上,張作霖與廣東孫中山、皖系首腦段祺瑞及浙江督軍盧永祥結成粵皖奉反直三角聯盟,並在直系內部秘密拉攏馮玉祥,以分化直系勢力。 對日方面,張作霖給日本在東北“合辦”投資的便利,以換取日本的更大支持。

另一方面,自直系掌控中央政權以來,國事糜爛,曹錕賄選總統,飽受抨擊。 吳佩孚對內飛揚跋扈,直系內部各懷异心; 對外,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向川、湘、閩、蘇、浙、粵各省發動一系列戰事,直軍疲憊不堪,軍費匱乏,各地兵灾不斷。 反直浪潮時起彼伏。 至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認為開戰時機已經成熟,遂於9月4日以反直三角聯盟的名義,通電討直。 15日,張作霖將奉軍改名為“鎮威軍”,自任總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謀長,率部6個軍(共17萬人)和海軍、空軍各一部,向山海關、熱河方向出動,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

奉軍的部署為:第1、第3軍作為主力,擔負山海關、九門口一線的作戰,該處戰場將决定戰爭的勝負; 第2軍在熱河南路,向朝陽、淩源、冷口一線進軍; 第4軍作為全軍總預備隊駐屯錦州; 第5、第6軍主要為騎兵,擔負熱河北路的戰鬥。

另一方面,作為直系軍閥集團的“常勝將軍”,吳佩孚看到直系內部已四分五裂,舊將不可再用,新兵新將還未練成,吳對接下來的戰爭並無完全把握。 但是,在形勢下,吳佩孚只能選擇迎戰,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著手準備戰爭。 9月14日,吳佩孚北上督師,曹錕正式任命其為“討逆軍”總司令,將總司令部設在中南海四照堂。

吳佩孚的25萬“討逆軍”,分為前敵4個軍和後援10個軍。 前敵4軍分別由彭壽莘、王懷慶、馮玉祥、曹鍈(曹鍈同時兼任後援第1軍司令)任總司令,後援10個軍以張福來為總司令,張敬堯、李厚基為副總司令。 全軍由曹錕四弟曹銳為軍需總監,李彥青為副監兼兵站總監。

直軍兵分三路,其部署為:彭壽莘率第1軍經略東路,沿京奉鐵路前進,出山海關進攻遼沈; 王懷慶第2軍負責中路,從喜峰口出關進攻熱河朝陽; 馮玉祥第3軍在西路,出古北口攻熱河開魯。 此外,海軍方面,吳佩孚任命杜錫珪為總司令,溫樹德、楊樹莊為副司令,以大沽口為基地,秦皇島為戰區,巡弋海面,護送阿兵哥。 同時,另設海疆防禦總司令,由山東督軍鄭士琦充任,以防禦港口。 空軍方面,設定航空司令部,下設4隊共70餘架飛機,分駐北戴河、朝陽、灤縣和航空處,負責戰時偵察情報,轟炸敵軍。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jpg

【軍*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影像集】
NT$1899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