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編輯推薦
1.一片土地上兩個民族的百年紛爭,講清至為棘手地區衝突的來龍去脈
巴以衝突可以說是至為棘手的地區紛爭,牽動全球,卻似乎始終無解。 1917年英國政府《貝爾福宣言》發表已過去一個世紀,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這場衝突即將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敵人與鄰居》從奧斯曼帝國末期,首批猶太複國主義者來到巴勒斯坦地區說起,一直講到奧巴馬卸任美國總統的2017年,從頭梳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片土地的百年糾纏,透視地緣、國家格局的變化。
2.以資深記者的切身觀察、學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現歷史全貌
作者伊恩? 布萊克是《衛報》資深記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博士、資深研究員。 他精通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置身中東衝突現場36年,長期往來於中東北非地區。 在新作《敵人與鄰居》裏,他依託解密檔案、文獻資料、口述歷史、現場報導,既用政治和歷史學者的視野,勾勒大國博弈下的上層決策過程,又以現場報導的視角,還描繪普通阿拉伯人、猶太人在衝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平衡呈現衝突雙方觀點,獲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學者的共同認可
《貝爾福宣言》、《皮爾報告》、以色列建國、六天戰爭、聯合國決議……百年歷史上的所有大事,在衝突雙方那裡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釋。 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裡的罪人; 一方眼中的公正和勝利,對另一方來說則意味著不公、失敗、流亡和羞辱。
巴以雙方各說各話,對話難以展開。 《敵人與鄰居》平衡呈現雙方的觀點,講述客觀事實,在截然不同的說法之間找到了中間立場,獲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學者的認可,讓人看到,雙方或許有希望基於共同認可歷史展開對話。
4.研究巴以衝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讚譽獎項眾多
因為分歧難以彌合,所以書寫巴勒斯坦問題歷史的作品往往側重於其中一方的視角。 《敵人與鄰居》以其公正平衡獲得巴以雙方學者的認可,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囙此獲得眾多獎項讚譽。 在《貝爾福宣言》發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時報》《經濟學人》《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等眾多主流媒體都將《敵人與鄰居》列為年度好書。 它的細膩、平衡、客觀獲得前英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征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的學者尤金? 羅根、作家塞巴斯蒂安? 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認可。
內容簡介
巴勒斯坦的這片土地,是猶太人經卷上所指的應許之地,也是許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 1917年,奧斯曼帝國即將落敗,結束在這裡4個世紀的統治; 英國外交大臣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園。 一個世紀的撕扯與動盪就此開啟。
分歧從一開始就難以調和。 從19世紀末首批猶太定居點的建立、20世紀30年代的阿拉伯起義,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國、1967年的六日戰爭,再到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以及2002年以來修建的隔離牆……對於同樣的事件,雙方說法截然不同。 猶太複國主義者眼中的公正和勝利,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則是不公、失敗、流亡和羞辱。
對於這片土地上兩個民族百年難解的紛爭,記者兼歷史學家伊恩? 布萊克意識到,只能通過關注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歷史以及彼此來理解。 於是,他借助文獻資料、解密檔案、口述歷史,還有他自己的現場報導,尋求真相和對話。 他留意歷史的變遷、國家間的斡旋和博弈,因為那是衝突的肇因和驅動力; 他更在意被捲入這百年動盪的普通人的生活,因為衝突的撕裂,他們在日常感受得至為真切。
一百年來,緩和的機會一再錯失,促使這兩個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為鄰居而不是敵人相處的協定從未達成。 如今,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這場衝突即將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來的開始。
作者簡介
[英]伊恩? 布萊克(Ian Black)
現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中東中心資深客座研究員。 1980—2016年,布萊克供職於《衛報》(The Guardian),任中東通訊記者,中東版、歐洲版、外交版編輯,國際政要新聞主筆。
布萊克擁有劍橋大學歷史與社會政治科學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博士學位,精通希伯來語、阿拉伯語。 在置身中東衝突現場的36年裏,他見證了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海灣戰爭、《奧斯陸協議》簽訂等重大歷史事件,致力於以記者的身份,借助媒體的力量促進和平。 2010年,他囙此獲得國際新聞廣播協會的表彰。
此外,他還以歷史和政治學學者的視野,反思他長期往來於中東北非地區的見聞,除這部里程碑式的《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外,他還著有《猶太複國主義與阿拉伯人:1936—1939》、《以色列的秘密戰爭》(合著)等書。
目錄
前言
引言
敘事與歷史
交會的事實
受害者……和受害者
第一章1917
被青睞的都市
各執己見
命運的路標
第二章1882-1917
愛錫安者
鄰居
沒有看見的問題?
“不是無人之地”
仇恨依然存在
第三章1917-1929
“巴勒斯坦人的典型”
不滿、文宣和不安
委任統治的過渡
勞動節
逐漸模糊的差异
“沒有共同語言”
前往西牆
希伯倫大屠殺
互為仇讎
第四章1929-1936
“强加給巴勒斯坦的苦難”
猶太複國主義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以牙還牙
第五章1936-1939
起義
定義動亂
無法控制的紛爭,水火不容的願望
鎮壓與約束
皮爾第二
既成事實
聖詹姆斯會議上的“慕尼克陰謀”
第六章1939-1945
戰火中的巴勒斯坦
選邊站隊
不存在的阿拉伯人
知己知彼
第七章1945-1949
第一槍
準備戰鬥
决定性的一年
達萊特“防禦”計畫?
侵略,獨立,浩劫
第三階段
第八章1949-1953
何為災難
一去不返
“被打敗的民族中被打敗的少數”
巴勒斯坦被納入以色列
名字的內涵
中東唯一的民主制
滲透者和驅逐
第九章1953-1958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戰鬥”
蘇伊士的第二輪較量
納塞,納克巴,拿撒勒
普遍消極抵抗
第十章1958-1967
第一個十年
少數人的權利,以色列的過錯
四海飄零
法塔赫誕生
走進巴解組織
戰爭倒數計時
第十一章1967
勝利的受害者
木已成舟
親密接觸
恢復正常?
新希望?
開放橋樑
重聚
後裔歸來
被詛咒的賜福
第十二章1968-1972
落地生根
反抗與迴響
成本與收益
無情的加沙
在約旦的對抗
在黎巴嫩及其他地方的對抗
以色列的調適
第十三章1973-1977
以色列地震,巴勒斯坦前進
贊成改變
土地與榮譽
鷹派的時代
更多的“以倫摩利”
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土地
第十四章1977-1981
耶路撒冷之行
自治與注意力轉移
“消滅蚊子的權力”
又是貝京
單調的日常
第十五章1982-1987
通往貝魯特之路
為巴勒斯坦加油
裏根有個計畫
“男人工廠”
當佔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約旦選項”?
第十六章1987
“頭二十年”
加沙最先
引領之詞
石之子
驚人的事實
長臂管轄,長串子彈
一個國家誕生了
走進哈馬斯
第十七章1988-1990
拉長繩索
打破恐懼的藩籬
“現在就和平”?
第十八章1990-1991
誤會重重的海灣地區
進入薩達姆時代
謝裡夫聖所的流血事件
新的世界秩序?
馬德里的會議
第十九章1992-1994
拉賓歸來
厚望與鴻溝
走向奧斯陸
草坪上的握手
與敵共舞
回歸
第二十章1995-1999
和平刺客
定居恩怨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构與以色列人的權力
哈馬斯捲土重來
進入“比比”時代
夥伴還是敵人?
出賣巴勒斯坦?
不確定的好處
第二十一章1999-2000
“安全先生”——“馬克II型”
抵抗有用
大衛營,又來了
沙龍造訪
阿克薩因提法達
第二十二章2000-2002
“讓以色列國防軍獲勝”
武裝因提法達
“阿拉法特就是我們的本·拉登”
“防禦之盾”
令人盲目的暴:
以牆相隔
第二十三章2003-2006
圍困
撤離
大家長之
拉姆安拉的不滿
福斯抵抗運動
展望未來?
第二十四章2006-2009
“恐怖不息,戰鬥不止”
黎巴嫩,再來一次
“哈馬斯坦”
通往安納波利斯之路
阿巴斯與奧爾默特會談
“鑄鉛行動”
第二十五章2009-2014
“積極進取”的外交
“無法容忍”的佔領
巴勒斯坦之冬
井底之蛙
和平的障礙
建設耶路撒冷
伊朗人轉移了注意力
臨淵
“修剪加沙的草坪”
“死在鏡頭下”
第二十六章2015-2017
百年戰爭
向右轉
揮刀起義
攜手
尾聲
一國方案,兩國方案,無國方案
雙民族還是一拍兩散?
“防特朗普”的和平?
致謝
部分參考書目
注釋
-----------------------------------
【中東死生門:巴以行走觀察】
編輯推薦
1.2002至2004年期間,周軼君做為常駐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國際記者,在戰火紛飛的加沙的兩年,她記錄十幾萬字,拍攝下了百餘幅作品。 其中的愛與恨、生與死、大亂與小靜仍舊歷歷在目,戰火紛飛下尋常百姓的生活、生與死的瞬間以及作為外國記者一種比例? 林恩式的中場體驗直擊讀者心靈。
2.《中東死生門》抽掉原本的時間線索,從視覺上循序漸進,展現衝突現場。 本次再版將整體結構調整,突出一百多張觸及人心的圖片,裸脊線裝,方便閱讀。 突出人的故事。 描繪出中東百年舊怨畫像。 你會看到其中根本的衝突:土地、政治與身份。
3.巴以地區是傳說中“離上帝近的地方”,那裡是作者職業生涯的起點,也是對世界認知的出發點。
內容簡介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衝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歷史,或許是這個星球上綿延至今,古老的戰爭之一,讓全人類束手無策,至今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兩年在加沙的生活,讓當時作為新華社常駐記者的周軼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矯情造作。 在衝突仍頻的加沙、聖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們,和平或許只是戰爭與戰爭之間的幻影。 戰事令人厭倦,留下來打敗時間的是芸芸眾生的日常。
作者簡介
周軼君,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 曾任新華社常駐中東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時事觀察員。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華社派駐巴以地區,為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 關於巴以衝突的文字、攝影作品獲多個國際國內獎項。 2006年至2014年任職香港鳳凰衛視,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歷尼泊爾改制,朝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克重建,烏克蘭戰爭,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亞及巴林等一系列變革,也曾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治。
目錄
前言
歷史說明
篇一大亂
篇二赴死
篇三小靜
篇四聖地
篇五隔離
篇六輕重
篇七大同
篇八眾生
篇九領袖
後記
NT$1650
【地圖上的歷史】(豪華精裝印簽版,贈2本地圖冊)
NT$2680
【暗黑歷史系】(西方文明源頭的戰爭史詩)
NT$1799
霍夫施塔特作品系列:【理解美國政治】
NT$1899
【美國創世記】(艾理斯代表作)
NT$1399
【白宮舊主】(美利堅的前世今生)
NT$1899
【滑鐵盧戰役:决定歐洲命運的四天】
NT$1599
引進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修訂第6版:【瑪雅史】(失落世界的第五大文明)
NT$1800
【俄羅斯帝國史】(從留裡克到尼古拉二世)
NT$2050
【荷蘭共和國:崛起、興盛與衰落1477-1806】(牛津現代早期歐洲史系列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喬納森·伊斯雷爾經典著作)
NT$1999
【尋秘古埃及:勇闖法老之國的藝術家與探險家】
NT$1800
12月重磅新品:【俄羅斯帝國史】(從留裡克到尼古拉二世)特裝版
NT$2550
“猶*人的故事”三部曲:【永遠的歸途(1700~1900)+漫長的流離(1492~1700)+尋找失落的字元(西元前1000年—西元1492年)】(3册特裝版)
NT$1799
【以色列簡史:1897—2011】
NT$2050
完全埃及系列:【埃及神廟】+【埃及眾神】
NT$1850
【大希律王治下猶太王國建築】+【重現古地中海文明】
NT$1450
【牛津圖坦卡蒙考古珍檔:100周年紀念】(精裝典藏版)
NT$1750
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元(西元前1000年—西元1492年)】(特裝版)+【漫長的流離(1492—1700)】(精裝)
NT$2100
【努比亞文明+赫梯帝國+腓尼基文明】
NT$1599
文明的崩潰:【美索不達米亞+龐貝+瑪雅】(套裝3册)
NT$1199
【摩訶婆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