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跟師傳承錄》+《胡希恕經方醫學 : 六經入門講記》+《胡希恕經方醫學 : 經方表證》【3冊】
《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跟師傳承錄》+《胡希恕經方醫學 : 六經入門講記》+《胡希恕經方醫學 : 經方表證》【3冊】

《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跟師傳承錄》+《胡希恕經方醫學 : 六經入門講記》+《胡希恕經方醫學 : 經方表證》【3冊】

NT$1750
已售:21


東方書院前.png

63b1065c579d2.png

經方大師胡希恕的14個精妙醫案

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讚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有獨特理論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綱解六經。提出了六經來自於八綱的學術觀點。

胡希恕經方醫學其實是胡希恕、馮世綸兩代人的努力的結果。胡希恕先給我們構建了大的理論體系框架,馮世綸進行了具體細節的完善和補充,當前也被譽為胡馮體系。

胡希恕經方醫學的核心理論特點有三個。

第一個核心特點:明確指出,《傷寒論》代表的是經方,不同於《黃帝內經》代表的醫經體系。張仲景的傷寒論屬於經方體系,採用的是六經辨證,傳承於《神農本草經》《伊尹湯液經》。而《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經體系,用的是臟腑經絡辨證。二者理論體系不同。自從《傷寒論》問世至今一千八百年來,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懂呢?這是誤讀傳統,就在於沒有客觀正確地認識六經,用《內經》註解《傷寒論》,用臟腑、用經絡去解釋,只能說陷入於誤區,牽強附會,讓經方變得神秘,導致很多人讀不懂《傷寒論》,眾說紛紜,解釋起來各執己見,難以共識。所以胡希恕有一句著名的觀點,就是不要帶著《內經》的有色眼鏡,強調不要用《內經》的理論觀點來解釋傷寒論,因為二者的體系是不同的,我們學習的時候,更加強調用條文去詮釋解讀《傷寒論》條文本身,如此才能更接近於仲景本意。

第二個核心特點:指出了六經來自八綱。六經的本質就是三個病位、兩個病性所構成的六個診斷,我們常說的三陰三陽,其實就是表裡半表半里三個病位上的三個陽證、三個陰證。《傷寒論》中蘊含著豐富的八綱辨證內容,而且歷代《傷寒論》研究者,也都承認辨六經是辨八綱的過程,如方隅在《醫林繩墨》中就指出:「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雖然之前有學者意識到了八綱辨證,是胡希恕先生第1次明確提出六經來自於八綱,給我們指明了用八綱的辨證眼光去看待傷寒論的六經體系,給我們指出了學習經方的大道。在《傷寒論》中有大量的陰陽辨證、表裡辨證、寒熱辨證、虛實辨證的內容,仲景在表裡辨證的基礎上加入半表半里證,表證有陰陽,里證有陰陽,半表半里證同樣有陰陽,這樣從八綱發展形成了六經,因此六經來自於八綱。太陽病的實質就是病位在表的陽證,少陰病的實質是病位在表的陰證,陽明病的實質是病位在里的陽證,太陰病的實質是病位在里的陰證,同樣半表半里的陽證是少陽病,半表半里的陰證是厥陰病。

在八綱辨證來看,六經的實質就非常簡單,就是三個病位,表裡半,及表、里、半表半里。兩個病性,陰與陽。構成的六個診斷。六經的實質,就是六個診斷(證)或者是六個綜合征,這樣一來就把紛繁複雜的體系變得簡單清晰明了,從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夠讀懂《傷寒論》,能夠應用六經辨治體系。六經清晰明了,診斷具有了可操作性。比如之前診斷太陽病依靠的是提綱條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但臨床上很多太陽病的患者並沒有上述癥狀表現。從八綱角度來看,只要病位在表、病性屬陽,就是太陽病,六經可以如此進行類推,診斷起就更為簡單了。世間疾病萬千,從辨證學起,世間一切疾病的證只有六種基本證型,即太陽病、少陰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陽病、厥陰病。執簡馭繁,以不變應萬變。柯韻伯指出:「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俞根初曰:「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都指出六經辨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能解決臨床中見到的大部分疾病,並不只是用來治療傷寒的。胡希恕先生提出中醫的辨證施治,其主要精神,是於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第三個核心特點:指出了臨床應用六經辨證的方向。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癒疾病。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不論任何疾病,都要去辨三個病位、兩個病性,確定六經,在六經基礎上去細辨方證。最終的治療還是落實到方上面,求得方證相應而治癒疾病,所以方證相應也非常的關鍵,由此胡希恕先生還有一句名言: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六經是中醫的精華辨治體系,仍然遵循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原則,臨床思維是先辨六經,也就是診斷,再辨方證。方從法出、法隨證立,因此方證相應才能取效,臨床中六經辨證準確只是第一步,比如太陽病辨證出來了,但發汗的法和方也需要精準化,如麻黃湯證用了桂枝湯,或者桂枝湯證用了麻黃湯,都不合適,因此辨方證很重要,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沒有胡希恕的明確提出,沒有馮世綸的無私傳承,就無法接觸和學習胡希恕經方醫學理論體系的,體系是胡希恕經過畢生實踐和總結後給我們構建的,是開創性的,馮世綸作了大量細節的完善和補充。

馮世綸在胡希恕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經方的定義:經方醫學通常簡稱「經方」,是我國醫學自醫巫分家產生的原創思維理論體系。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上承《神農本草經》與《湯液經法》。其主要理論是八綱六經及方證理論體系。其學術特點,是根據人體患病後出現的癥狀反應,進行辨證施治,即於患病機體一般癥狀反應規律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臨床治病具體實施,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癒疾病。

張仲景是經方的一個傑出傳人,張仲景之前的辨證是八綱辨證,病位只有表、里。正是因為張仲景創造性的在148條提出來了半表半里,從而形成了三個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各有陰證、陽證,進而構建了六經辨證體系,從傷寒論起,從八綱辨證,發展成了六經辨證。

學經方其實就是學習張仲景的六經辨證體系,經方不是傷寒論的113方,而是仲景通過113方、398條。給我們構建的六經辨證體系,其核心就是三個病位、兩個病性。讀經典、做臨床,我們都能夠沿著胡希恕、馮世綸給我們指出的學習方向,深入學習,肯於臨床實踐,提升臨床療效,以幫助更多的苦於病痛的患者,做一代經方傳人。

作為傷寒巨擘的胡希恕講道:講「中醫治療不是靠什麼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審證仔細、辨證正確、方葯對證」。他也是真真正正地這麼做的。

01

越婢加術湯治腎炎腹水

「越婢加術湯非常好使,它不單能治外邊的水腫,也能治裡邊的水腫。可是有個問題現在我也鬧不清楚,若是腎炎的腹水,用這個方子,百發百中,你們儘管試驗;要是遇上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那個時候在咱們醫院有一個住院的病人,他就是患腎炎的腹水,腹水癥狀挺厲害,後來他們(其他醫生)找我會診,我就開了越婢加術湯,病人吃了就好了。後來遇到肝硬化的腹水,他們(其他醫生)試驗就不行,他們說這方子怎麼不好使了?這東西奇怪,腎炎的腹水,吃越婢加術湯非常好使,但是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他們試驗了很多次,我還沒試驗,但他們告訴我,我就知道了。」

按:在《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胡希恕病位類方解》中對此總結道:「本條(《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第5條)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說的,也即相對於風氣相擊的風水說的。風水可說是外因,此由於小便不利為內因,故以里水別之。有的注家改皮水,值得考證研究。依據實踐證明,本方所主水腫,為由於腎功能的障礙,從而使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腫,對於腎炎患者的水腫和腹水,屢試皆驗,尤其令人驚異者,不但水腫得治,腎炎本病亦得到徹底的治癒。」


02

芎歸膠艾湯合四君子湯治癒胎漏重證

「這個芎歸膠艾湯是個止血藥,可是方中凈是些強壯性的祛瘀葯,它不用桃仁、牡丹皮,說明它治療虛證,就是這個下血證有虛脫的傾向,所以得趕緊止血,用強壯性的祛瘀止血的法子。這個葯應用的機會也相當多,一般的吐衄下血都可以用,但不是虛衰性的證不行,真正的虛證,需要用一種強壯祛瘀的法子,這個方子最好使不過了,也是常用的方子。對於婦人,在妊娠階段常有下血、腹中痛。一般就是由於她們自己不謹慎,導致下血、腹痛,如果要流產,這個方子也很好使。


這個方子常常配合人蔘、茯苓、白朮,就是把四君子湯合用在這裡面,治先兆流產的下血,起止血安胎作用,這個葯經常用,也挺好使,這個葯我也用過,不然我不會這麼說啊。咱們醫院的老范,他的第二個女兒範文艷就是患這個病,哎呀,她那個血出得很厲害,我就用芎歸膠艾湯合四君子湯,她吃完就好了,後來她生了個小孩叫小陽子。一般的失血證,要是有虛脫的情形,就是脫血的情形,即出血相當厲害,這個方子就可以用。」

按:本書上篇第四章提到:「下血不止者,大體不離芎歸膠艾湯(止血)合四君子湯,一般先兆流產的腹痛下血頗好用,不是偏虛亦可不合四君子湯。以腹痛為主的,以芎歸膠艾湯合當歸芍藥散亦佳。」可互參。

03

桂枝茯苓丸治實證喜哭


「這個葯(指甘麥大棗湯)也常用,婦人悲傷喜哭,可以用這個葯,就是小孩子在夜間哭得特別厲害,有時候用這個葯也起作用,但不是虛證可不行,不是虛證的患者吃這個葯都睡不著覺,我有這個經驗。我有一次給人看病就給人弄錯了,這人精神失常,她當時也是好哭,可是她不虛,我給她開這個葯,第二天她就來找我了,說:『你給我吃的是什麼葯?我一宿沒睡著。』然後我就趕緊換了葯,又給她吃桂枝茯苓丸,那種葯就對了,因為她患的是實證。所以虛實還是很有關係的。像臟躁,心虛而躁擾不寧,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但是對實證用就錯了,這要注意。我那會兒也是沒注意就開了方子,因為她是我朋友的愛人,她老覺得委屈,我就給她開前邊那個方子,所以就錯了。」

按:《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的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中言及:「臟躁所指不明,但通過實踐,凡無故哭笑,情難自已的精神病,不論男女用之多驗。」《胡希恕病位類方解》中也有相似的說法,但說的都是虛證的情況。此處提到的實證喜哭案,正好可作為其重要的補充說明。

04

抵當湯加芒硝通經治癒精神病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第14條)這個『不利下』不是指月經不調,這是指經閉,經閉不利下,用其他的葯月經也不下。這在臨床上也常有,最近我在臨床上遇到一個精神病患者,她的月經就是吃抵當湯才下的,我給她用了抵當湯以後,她的經血中有挺大一塊血塊,現在她的這個精神病大致是好了。她以前拿斧子砍人,在精神病院治療過很長時間,現在這個人挺好。之前我用其他的祛瘀葯都不行,她的月經就是不來,這個抵當湯是真有力量,我用這個方子,但是加了芒硝,因為她的大便特別干,人也癲狂。」

按:《胡希恕病位類方解》中提到「精神病由於瘀血者頗多,余以本方(桃核承氣湯)或桂枝茯苓丸與大柴胡湯合方,治癒者多矣」「本方證(抵當湯)與桃核承氣湯證相較,則彼輕而此重,桃核承氣湯證其人如狂,而本方證則其人發狂」。《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中也總結道:「喜忘與狂均屬神經症,以是可知,諸神經症,多有瘀血為患,臨床常用祛瘀葯而治癒。由此也悟出,瘋狂、癲癇等腦系病變,用祛瘀法治療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05

豬膏發煎治陰吹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第22條)這個病我遇到過一次,是在我私人診所開業的時候,有個老太太就是這樣。她的病厲害得很,坐那不敢動,一動那聲音大得很,她患的就是陰吹,吹氣的吹。這種病大概都是谷氣實,這個谷氣實,吃瀉藥不行,它不是實證,是虛證。所謂胃氣下陷,即李東垣說的清陽下陷,下陷是患者大便不通,所以說『此谷氣之實也』,用豬膏發煎。之前咱們講過豬膏發煎是用頭髮、豬膏組成,豬膏就是豬油,把頭髮放豬油裡頭,把油燒開了頭髮就化成灰了,這個東西是通大便的。」

06

「痧症」見聞


「陰陽毒這個病,我沒遇到過,我活了這麼大歲數也沒遇到過,古人或者是遇到過,西醫也沒有類似的這種病。至於說痧症,痧症就是無名的疫癘之氣,這個病我倒是見過,可它也不像書上說的這個樣子,『五天可治,七天不可治』這麼猛劇這麼快。東北有種叫『發猴』『羊毛疔』的病,這都是古人說的痧症,是一種急性的疫癘,叫做『屍疫』。有的患者是光嗓子痛,並伴有全身證候。有的患者是劇烈的腹絞痛。陰陽毒這個病,我的確是沒遇到過,留待以後作參考。」

按:通過這段錄音講話,可從中體會到胡希恕先生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對於「痧症」病例,雖然胡希恕先生沒有提及詳細的脈證及治療,但確是胡希恕先生親歷見過的,有助於我們擴展見聞,待臨床的驗證,故亦收入。

07

鱉甲煎丸治脾大有驗


「鱉甲煎丸這個葯現配很麻煩,以前在藥店有成藥。現在大概在武昌、漢口有這種葯生產,在北京也有這種葯生產,但是藥廠把這個方子的藥味減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產的這個葯,挺好使的。我用這個葯治過肝炎的脾大,的確有效果,因為這個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這種丸藥就比較好。現在一般用大黃蟲丸,也挺好使。」

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中記錄有用鱉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費某醫案,可參看。

08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瘧疾神效


「《傷寒論》第147條曰:『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這個『多寒少熱』,或者『但寒不熱』,都現的是柴胡證,就是這篇頭一條說的那個『瘧脈自弦』,不是牡瘧那種情況,也不是裡頭有水造成的。這個方子後頭有個小注『服一劑如神』,這個確實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熱』,或者『但寒不熱』,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幹薑湯應用的條件的話,的確是其用如神。


北京這個地方,患瘧疾的病人較少,在這兒我沒有用它治過瘧疾。我有一個朋友叫張秋水,他在江西行醫,他回來跟我說:『我就用這個方子治瘧疾,真好使,就用這麼一個方子加加減減就可以了。』我們倆是同學,他後來在江西的一個大學當教授,當教授掙的錢也不夠他花,他就給人治病,他的醫術也挺好。他說他光治瘧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個地方得瘧疾的人多得很,他沒用其他的方子,就用這個柴胡桂枝幹薑湯。所以『服一劑如神』,古人也有體驗,可見治瘧疾時選用這個方劑最多。

這個方劑主要是針對什麼呢?身無力,胸脅滿,心下這個地方覺得堵、有結滯,但是不厲害,還有一點拒按,但不像陽明病實結的那個樣子,身上沒有汗,光腦袋出汗,這就是有氣上沖、表不解的情況。凡此用它就可以。吃這個葯應注意,頭一次吃它會發煩,煩是因為不得汗出的緣故,再吃汗就出來了,病也就好了。這個方子,在治瘧疾時,用的機會挺多。」

09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可


治高血壓、腦出血


「後世治中風這個病,動輒就用祛風這類藥物,這是相當有害的。我認為治這個病主要應該祛瘀活血。腦血管出血也是一樣的。出血證,中醫的觀點常常認為這是因為有瘀血的關係。尤其是高血壓,必須用血分葯,同時用瀉火的葯,所以三黃瀉心湯配合桂枝茯苓丸等適證的葯,都是可以用的。我最常用的葯就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這個葯又能降血壓,又能夠祛瘀,不祛瘀是治不了高血壓的。


對腦血管意外最好不用『中風』這個詞,我的意思是這個病名應該改良。西醫的檢查是相當清楚了,它不外乎是腦血管出血,這個與患者平時有高血壓有關係;或者就是與血栓的形成有關係。就這麼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都是血液的問題,都不是風的問題,這是肯定的。古人的看法我們也只作為參考,總之如果治這個病,根據風邪來治,是治不好的,這個我也遇見很多了。


這個腦血管意外,出血要不是太厲害的話,病人也就落那麼一個毛病,並不是腦血管出血治好了,你不治他也那樣,反正當時他也死不了,還沒到死的時候,那能算你治好的嗎?我沒見過用這個祛風葯治好腦血管出血的,那根本不是風嘛。這本書也是略略的這麼幾部分,也沒深說。這個侯氏黑散能不能治我們所說的腦出血呢?對中風的後遺症,如果病人真虛,用它來調理也未嘗不可,但也不一定就會治好。」

按:胡希恕先生用祛瘀劑合清熱劑治高血壓、腦出血,在《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中有一例高血壓鼻衄的趙氏案,可參看。

10

獺肝丸治肺結核無效見聞


「這個方子我沒有用過。有一回我見北京的一個很有名的老大夫用過。他用的獺肝丸是他自己配的丸藥,他給患肺結核的病人吃,沒治好,我看他用不行,我也就沒用,沒試驗。」

11

喝冷水、冷粥可解巴豆毒性


「巴豆這味葯,下得相當猛峻,要是下得太厲害,喝點冷水就好了。這個我也有親身體會,用巴豆是溫下的法子,遇到寒它的藥性就解了,喝點冷水、冷粥都行,越吃熱的食物下得越厲害。以前巴豆是醫家常用的葯,像妙靈丹里就有這味葯,擱點巴豆霜,它不傷人,別看這味葯挺猛峻,小量用它就不傷人,尤其是把油提煉盡後,吃它也不怎麼吐,這個吐是與巴豆油有關係的。」

12

烏頭、附子劑治腸梗阻等腹劇痛者


「前兩天報道,有一個小孩吃瓜吃多了,得了腸梗阻,這當然不只是寒的問題了。可是腸梗阻的痛法,符合中醫寒疝的證候表現,所以不管裡頭寒不寒都可用烏頭、附子劑,都有效。附子、烏頭的作用,就是使鬆弛的組織重新恢復正常的機能,使過於緊張的組織的機能恢復,如腸摺疊恢復到原有狀態就不梗阻了,腸梗阻也就好了;如腸下垂,一緊張腸就又回到原來的位置了,病也就好了。以前我們對附子、烏頭的認識不多,就認為它們性熱,究其作用,它們的確是恢復生理機能的藥物,尤其是代謝機能。


你看對於心臟衰弱,甚至無脈,附子也起作用,四逆湯就是例子,通脈四逆湯也是。它恢復心臟生理機能不光是治寒,心臟衰竭到了那個地步病人都虛脫了,當然這時是有『寒』了,它為什麼能促進心臟生理機能的恢復呢?因為有強心作用嘛。所以附子、烏頭的作用中,性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們能促進身體某一方面生理機能衰竭的恢復,這一點通過臨床、通過古人的書我們都可以體會到。」

按:在《胡希恕病位類方解》中也提及:「小腸疝氣、腸梗阻多見本方證(大烏頭煎證),大便雖秘結,不可用下藥,用本方反能通其大便,而止劇痛。」可參。對於附子的作用,胡希恕先生認為它不光是以熱治寒,主要在於它還能恢復虛、衰。

13

甘遂半夏湯治肝癌腹水劇痛有效


「甘遂半夏湯中的芍藥,用在這兒主要是治腹脹感、發攣急、腹急。心下續堅滿,必是心下有留飲不去,用甘遂半夏湯治療,這是可以的。這不會有中毒現象,我用過,挺好使,只要是二便不利就可以用。可是甘遂有毒,在臨床應用上,對一般的肝病有腹水,最好不用它,迫不得已時才用它,我們用它的時候,必須要加扶正的葯,例如十棗湯中就是大量地用大棗。能不用它,還是不用為好,它能治病,但它有毒傷胃,對肝更不好,是猛峻的瀉下藥,用它治腹水如果不注意配伍和服法,那病人非死不可。書上提到的這一節(《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8條),說的像肝硬化腹水,『心下續堅滿』,尤其是上腹部往外鼓,且特別硬而滿,雖利還是不見消。因為這個,對肝癌腹水我用甘遂半夏湯,病人吃藥後效果還是相當好的。後來我再也沒用它,因為你開了這個方子,藥房的醫生也不給你抓藥。」

按:《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中提到:「曾治一肝癌患者,心下堅滿而痛劇,服本方收一時良驗,惜後複發,終未救其死。」在《胡希恕病位類方解》中也提及:「肝硬化腹水者確多大便溏,並其人亦確有以利為快之情,但我以本方治癒此證只有一例,大多宜茯苓導水湯加減較妥。」可互參。

14

白虎加人蔘湯加麥冬合栝樓牡蠣散

治糖尿病有效

「治糖尿病常用白虎加人蔘湯,這個方子相當好使。前面我們講的中消,就是用這個方子治。但是在《傷寒論》第168條中,就看不出來它有這個作用。一般治糖尿病,『渴欲飲水』時這個方子最常用,這個方子里可以加味。《溫病條辨》里有增液白虎湯,其不用加龍骨、生地黃,可以加牡蠣。我用白虎加人蔘湯時,常加栝樓根、牡蠣。栝樓根、牡蠣解渴的力量相當強。我有時候也加麥冬,大量地加麥冬也可以。糖尿病要是真正屬於有熱,有多飲多食多尿,這個方子十有八九是有效的,沒有效的情況很少,這個方子你們可以試一試。這個方子在治糖尿病方面是個主方。」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傷寒論》


太陽病已經十來天了,「十餘日」,他也就暗示已經傳入少陽而為柴胡證了。

「反二三下之」,那麼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湯,而反一再吃瀉藥,「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時候了,就是瀉下兩三天,接著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證仍在者」,

這個仍在者,可見經過十餘日的時候柴胡湯證就發現了,所以他這個文章都這樣子。那麼經過十餘日,我方才講,已經傳到少陽,怎麼知道的呢?這句話就知道了,「柴胡證仍在者」。

那麼也就是說太陽病在十餘日的時候,已經傳入少陽而發生柴胡證了,那麼這個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湯,他反二三下之。

那麼下後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證還不差,沒因下而罷,還仍然存在,那麼這個時候呢先與小柴胡湯,還是柴胡證嘛。

但是由於這個誤下,把半表半里的邪呀,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於里了,所以表有邪,你吃瀉藥,虛其里,中醫講這句話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里虛了,這表邪也趁里虛而入里。半表半里少陽病,在半表半里,沒到胃腸裡頭呢,吃瀉藥,也虛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於里,這個就是的。

雖然柴胡證仍在,但是已經病於里了。先與小柴胡湯,嘔還不止,心下急,這個心下就是胃這塊,胃這塊兒實得厲害,心下堅痛,又硬又疼,甚至於不可觸按,那是胃實得厲害。心下急就是覺得這塊痞塞不通,痞塞,急。

急這個字,急是緊啊,裡頭沒有地方,感覺外邊急,心下這個部位不是。所以注家對這個集解是很多了,李東垣說是心下急就是那塊兒不寬綽,不寬快,這也通,反正。

這個急呀就是不通,覺著這個地方小,不寬快,就像挺肥個人穿個小衣裳,緊,不寬綽,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里實較比輕微的,不到大承氣湯那個心下硬還疼,不到那個程度,只是心下急而已。

「鬱郁微煩」,也不像陽明病那個煩躁得厲害,鬱郁也就是默然,煩得不太重,說明這個病陷於里,里不是那麼個實法,所以他不用承氣湯。

「為未解」,雖然與小柴胡湯,旁的證都解了,「嘔不止,心下急」還存在,這個病還是沒好呢,應該與大柴胡湯,下之就好了。半病於里也,這就是由半表半里由於吃瀉藥,而又病於里,就是少陽陽明並病。

那麼為什麼吃小柴胡湯而嘔不止呢?大柴胡湯這個嘔比小柴胡湯這個嘔原因更複雜,小柴胡湯這個嘔只是胃裡頭有停飲而已,有熱激動胃裡頭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嘔。

大柴胡湯兩個問題,一個與小柴胡湯這個原因同時存在,另一個關鍵是大便下不去,氣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這個嘔只是用半夏、生薑是不行的,你還得想辦法通大便,導這個氣下行,這個嘔才能除。

所以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都有嘔,但是大柴胡湯這個嘔用小柴胡湯不行,嘔不止,因為什麼?心下急解決不了,非用枳實、大黃不行。

本來是小柴胡湯證,由於大夫誤治,二三下之,把這個邪又引到裡頭去了,那麼小柴胡湯證還存在,但是大柴胡湯證已經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湯那是對的,不是錯誤,但是由於嘔不止,心下急,這還有一半沒治,還得吃大柴胡湯瀉下就好了。

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的藥物組成是不同的,沒有人蔘了,大柴胡湯把人蔘去了。

由於嘔得厲害,生薑加量了,你看生薑是 5 兩呀。由於心下急,他擱枳實、芍藥,芍藥也有點緩下的作用。

那麼另外呢應該有大黃,這個書上大黃沒擱,不對,有大黃,大黃2兩,應該有,方後注的有,他說「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他說還有一個方子是有大黃的,「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這是林億他們在後頭注的。所以這本書有些錯誤,那麼緣起這個本不是一樣的,有的本沒大黃,有的本就有大黃。

這個本就沒有了,其實應該有的。你看看小柴胡湯不擱人蔘,為什麼?在小柴胡湯這個階段啊,這個病由表往裡傳,就因為里虛,血弱氣盡,所以加人蔘。

加人蔘兩種意思,一個由於里虛嘛,加人蔘使著病不能再往裡傳,同時也扶助正氣驅邪。

這個大柴胡湯就不然了,這病已經進到裡頭去了,里實了,里實是病實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再補里不行了,你補里了。

就像咱們現在比方就是關門抓賊,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塊你補那塊就不行了,所以這塊兒非去病不可,這個人參反倒礙事了,不能擱。

他擱枳實、大黃、芍藥,這是必要的。所以那個地方虛,邪沒到那你要補,邪已經來了,邪在那成實了,你非驅邪不可,那你還補什麼,補了,越補病越實,那就壞了。

所以大小柴胡湯的藥物不同,主證則各異。頭一個,小柴胡湯這個階段,胃裡頭一點病沒有,邪沒進到胃裡頭去,那麼加強胃氣,使得邪不往裡頭波及,而且扶正以去邪,那是對的。

邪已入於里了,你再補里就壞了,補里也是補邪了,所以這陣兒非去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病治了。

所以這個用藥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表證,表實的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補藥,這個我親身遇到過,這也是年頭很多了,也是個挺有名的名醫呢,遇到一個咱們現在說就是溫病啊,那熱得很,他給人吃的就是銀翹散這類的葯,同時給加鮮生地。

北京早先有個陋習,愛用鮮生地這個葯,說解熱。那個不行,它是補藥啊,是強壯性的一種寒性解熱葯。

那當時這個表實證的時候你擱上就不行,所以這個人啊後來這個病用得相當得重,就這個生地,他用得相當的重,用了 8 錢吧,我記得,後來我給看的。

所以這個表實,你攻表,補藥是用不得的。里實,病實於里,也不能夠補,所以里實證這個實都是這麼實的,我跟你說說。

病實人虛了,這就壞了。你是補,這個病不受補了。攻病,人受不了了,這要死人,我們講陽明病的時候就有了。

陽明病的死呀,他這個本病的病實,一攻就好,所怕在哪呢?怕人虛,人虛得厲害了,那你動不得手了,所以這個陽明病有急下證嘛。

這個病來得非常的猛勁,非及時攻下不可,稍一延誤,這個人體力虛衰得厲害,這個病來得非常的猛,這就是不能救治了,你再攻人受不了,這後頭講的。

在這我們講的大小柴胡湯的問題,大柴胡湯為什麼,病傳進去,當然人也虛了,為什麼不擱人蔘呢?擱不得。這個賊進屋子了,你把賊得攆出去,關上門子還行嘛?

關上門好,它和你拼了。這是用藥的一種規則呀,你看古人這個方劑就明白了。

主图-01.jpg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敏州、李棟父子參加「馮世綸教授舉辦的經方傳承班」後,在臨床中運用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傷寒體系辨證治療疾病的心得體會。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參考馮世綸、張長恩主編《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解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所涉及的六經及三毒的條文註解和方劑組成,後有詳細病案分析與鑒別診斷,每例病案都聯繫不同的傷寒條文,使大家在讀懂案例的同時更容理解條文的內涵(所用案例均為李敏州、李棟父子親診醫案,個別引用醫案已注名出處);第二部分是歷屆全國經方大會及各省中醫藥年會獲獎論文。本書定位為學習胡馮傷寒的基礎用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太陽病

第一節太陽病中風證

第二節太陽病傷寒證

第三節溫病概論

第二章陽明病

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白虎湯

白虎加人蔘湯

白虎加桂枝湯

竹葉石膏湯

茵陳蒿湯

竹皮大丸

梔子豉湯

第三章少陽病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桂枝湯

四逆散

黃芩湯

第四章少陰病

003

002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桂枝加附子湯

真武湯

白通湯

桂枝附子湯

去桂加白朮湯

甘草附子湯

第五章太陰病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附子湯

理中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旋覆代赭湯

當歸芍藥散

膠艾湯

吳茱萸湯

茯苓飲

橘皮竹茹湯

酸棗仁湯

麥門冬湯

半夏散及湯

苦酒湯

豬膚湯

桔梗湯

第六章厥陰病

主提綱

輔助提綱

烏梅丸

柴胡桂枝幹薑湯

黃連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

黃土湯

麻黃升麻湯

侯氏黑散

溫經湯

薯蕷丸

附子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總結

第七章「三毒」證的臨床用方

食毒

瓜蒂散

水毒

005

004

麻黃加術湯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防己黃芪湯

越婢湯

防己茯苓湯

越婢加術湯

甘草麻黃湯

麻黃附子湯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澤瀉湯

厚朴三物湯

小半夏湯

己椒藶黃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十棗湯

瘀血

桃核承氣湯

下瘀血湯

抵當湯

抵當丸

大黃蟲丸

第八章家族傳承

節祖父醫案

第二節父子倆歷年經方論壇文集

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治療斑禿

從四逆湯治療不孕症的臨床思考

誤診誤治話經方

淺談中醫大夫與中藥大夫

炙甘草湯治療慢性腹瀉

一氧化碳中毒的經方治療

中醫學術論壇會議感受

經方巧治嗅覺喪失

經方治療胸痹

六經八綱治淋證

運用附子的一點體會

經方經葯治腹脹

火逆誤治話經方

溫經湯治療下肢冰冷一則

經方話「腎虛」

經方合用治消渴

經方合用治痹證

炙甘草湯引發的瞑眩反應

經方治療經前期下肢疼痛的臨床體會

淺談經方經葯的完美搭配

經方治療癌症的心得體會

經方治療無名發熱的臨床體會

三味經葯的臨床體會

甘草

半夏

麻黃

下肢冰冷十年案

作者簡介:

李敏州 男 畢業於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執業醫師,內蒙古醫學會仲景分會委員,中原婦科實戰聯盟常務理事,師承於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全國傷寒論背誦比賽優秀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傷寒論背誦比賽第二名,首屆「希恕杯」經方比賽獲獎者,多篇醫案醫話發表於《經方》雜誌,十餘篇經方醫案收錄於全國及各省經方論壇論文集,《黃宮綉論文集》編委,2019年全國經方論壇2篇論文評為大會優秀論文,並在大會分享《五瀉心湯的臨床應運》,常年在網路分享胡馮六經八綱傷寒體系臨床運用心得。

李棟 男 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執業醫師,師承於父親李成龍先生,後跟隨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學習經方,行醫30餘年,臨床擅長使用生附子治療風濕類疾病及婦科不孕症。多次參加全國經方論壇,並多次發表論文收錄於論文集。

主图-01.jpg

內容簡介:

胡希恕經方醫學,讓我們能夠系統、完整地學習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經方醫學體系,還能夠有所感悟:如果放眼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累累碩果,我們會發現,胡希恕先生研究經方的成果,只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對《傷寒雜病論》乃至「經方醫學」的深度化研究,須要下大力氣進行繼承和弘揚。「經方醫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突破,須要一代又一代醫家進行理論思考和臨床實踐,既須要歷史的循證,亦須要集體的努力!」

作者簡介:

馬家駒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谷曉紅教授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醫師。注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致力於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臨床將時方納入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葯簡而效彰。在中醫在線主講《胡希恕經方醫學概述》、《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等。

目錄:

第1講 從歷史源流來看經方與溫病關係

第2講 應該怎麼學習中醫

第3講 臨床辨證是從癥狀入手,審症求因

第4講 胡希恕經方醫學的臨床思維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

第5講 胡希恕經方醫學的核心:六經來自於八綱

第6講 臨床如何辨八綱辨六經

第7講 太陽病的實質

第8講 解讀麻黃湯與桂枝湯

第9講 臨床中容易被忽視的輔汗法

第10講 發汗解表法的臨證應用

第11講 從表論治身癢

第12講 少陰病實質及辨治思路

第13講 少陰病在臨床中並不少見

第14講 少陰病常見方證

第15講 我對錶證論治的幾點思考

第16講 抓住中醫治病的牛鼻子

第17講 陽明病的實質和典型癥狀表現

第18講 渴屬於白虎加人蔘湯,不屬於白虎湯

第19講 生石膏及白虎湯的臨床應用要點

第20講 發黃證的辨治思路

第21講 攻逐邪氣的三個承氣湯

第22講 承氣湯類方證及臨證要點

第23講 陽明病中清熱法的運用

第24講 太陰病的實質

第25講 如何診斷太陰病

第26講 太陰病的主方是四逆輩

第27講 太陰病的分層及四君子湯類方

第28講 半表半里的實質

第29講 如何診斷半表半里證

第30講 少陽病的實質

第31講 四逆散方證

第32講 大柴胡湯方證

第33講 厥陰病的實質

第34講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證

第35講 烏梅丸方證

第36講 半夏瀉心湯等辛開苦降甘調五方證

1.jpg

內容簡介:

經方大家胡希恕運用「六經一八綱一方證」的經方醫學體系,讓您真正讀懂《傷寒論》,步入清代醫家柯韻伯所說的境界:「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經方醫學,大道至簡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傷寒論》的成就,以《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為指導,擺脫《傷寒論》研究 的某些誤讀,又緊密聯繫臨床實踐,解讀《傷寒論》每條條文和方證,並進一步探討每一方證的六經歸屬,使讀者能夠讀懂《傷寒論》。

作者簡介:

馬家駒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谷曉紅教授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醫師。注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致力於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臨床將時方納入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葯簡而效彰。在中醫在線主講《胡希恕經方醫學概述》、《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等。

目  錄:

第1講:要有體系地學習經方

第2講:學習的重點

第3講:麻黃湯方證(上)

第4講:麻黃湯方證(中)

第5講:麻黃湯方證(下)

第6講:太陽病的傷寒與中風

第7講:桂枝湯方證(上)

第8講:桂枝湯方證(中)

第9講:桂枝湯方證(下)

第10講:表證診斷標準及麻黃湯、桂枝湯的鑒別要點

11講: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12講:桂枝加葛根湯與葛根湯

13講:經方辨治六步法

14講:大青龍湯

表裡合病的時候,清熱藥物多用生石膏配伍麻黃

15講:重視太陽陽明合病

外感病的內傷基礎

16講:麻杏甘石湯

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和大青龍湯一脈相承

17講:麻杏甘石湯醫案帶來的思考

(一)外感的時候多伴有咳痰喘的呼吸系統癥狀

(二)服麻黃湯後有汗出,還能繼續用麻黃湯嗎?

18講:太陽陽明合病的下利

19講:小青龍湯(外邪里飲)

第20講:小青龍湯類方的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

第21講:麻黃加術湯與麻杏苡甘湯

(一)麻黃加術湯

(二)蒼麻丸

(三)麻杏苡甘湯

第22講: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第23講:太陽病誤治的幾個壞證方證

(一)桂枝加桂湯

(二)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

龍骨救逆湯

第24講:錯誤治療的相關條文

(一)火劫、以火熏之、溫針的錯誤治療

(二)表證錯誤的灸之

(三)表證錯誤的下之

(四)表證錯誤的吐之

第25講:太陽病的治法

第26講:太陽病傳變

第27講:輔汗法及飲食禁忌

(一)解表的時候重視輔汗法的應用

(二)輔汗法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啜粥、溫覆、連服

第28講:解表的注意事項第28講:解表的注意事項

(一)汗出表解的三個標準(正汗)

(二)見汗止後服

(三)不可發汗的情況

第29講:太陽病篇總結串講

主图-02.jpg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胡希恕馮世綸六經八綱跟師傳承錄》+《胡希恕經方醫學 : 六經入門講記》+《胡希恕經方醫學 : 經方表證》【3冊】
NT$175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