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藝術是佛教藝術乃至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梳理,貫通由漢至唐一千餘年佛教造像藝術的流變與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是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
編輯推薦
佛教造像藝術是佛教藝術乃至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梳理,貫通由漢至唐一千餘年佛教造像藝術的流變與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是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本書是對漢唐佛教造像藝術的系統梳理,代表了國內佛教藝術研究的水准,填補專業研究領域的空白,閱讀本書,也是欣賞佛教精美的造像藝術,重新發現佛教造像藝術之美的有效途徑。
內容簡介
《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增訂本》一書,窮作者十六年之心力,索隱鉤深、尋經據典,以時代區域為依憑,走訪國內30餘處佛教石窟,進行窮舉式系統梳理和探究,對佛教造像的緣起,以及漢魏西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等歷史時期的中土佛教造像風格之演變、 造像斷代沿革之軌跡等論題進行了深刻完整的闡述。 並收錄大量國內稀見、海外珍藏的佛教造像藝術品影像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費泳,藝術史博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藝術及中國美術史。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中國佛教藝術中的佛衣樣式研究》、《六朝佛教造像對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影響》。 近年出版的著作有《中國佛教藝術中的佛衣樣式研究》(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江蘇省政府第十三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2009年初版)、《南北朝佛教藝術研究》、《六朝藝術》(合著)、《藝術中國·繪畫卷》等。
目錄
編輯弁言
彩圖欣賞
第一章佛教造像的發源地
一、佛教與佛教造像的產生
二、貴霜時期犍陀羅、秣菟羅及阿馬拉瓦蒂佛教造像
三、笈多時期秣菟羅及薩爾那特佛教造像
四、有關印度早期佛教造像的認識
五、佛教造像中的諸神
第二章漢魏西晋時期佛教造像
一、漢代四川地區佛教造像
二、魏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佛教造像
三、漢魏西晋時期南方佛像的時代特徵
四、漢魏西晋時期北方佛教藝術概況
第三章十六國時期北方佛教造像
一、西域早期佛教造像遺存
二、北方漢地早期佛教造像
第四章東晉南方佛教造像
一、東晉佛教藝術概況
二、東晉南方佛教造像
三、顧愷之與戴逵
第五章北朝佛教造像
一、雲岡石窟造像
二、龍門石窟造像
三、鞏縣石窟造像
四、麥積山石窟造像
五、敦煌莫高窟造像
六、莫高窟、麥積山與雲岡石窟早期佛衣樣式
七、響堂山石窟造像
八、天龍山石窟造像
九、安陽靈泉寺和小南海石窟造像
十、北朝晚期佛衣的變化
十一、北朝佛教窖藏造像
十二、“曹衣出水”與曹吳之說
第六章南朝佛教造像
一、南京棲霞山石窟造像
二、浙江新昌大佛與千佛岩造像
三、四川萬佛寺、西安路、商業街等地南朝佛教造像
四、雲南巍山南朝風格造像
五、南霸鏞教造像對北方的影響及傳播路線
六、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傳播格局的轉變
七、“秀骨清像”與“面短而豔”
第七章隋代佛教造像
一、天龍山隋窟造像
二、安陽靈泉寺大住聖窟造像
三、山東駝山和雲門山石窟造像
四、敦煌莫高窟隋代造像
五、隋代佛畫家
第八章寇代佛教遺像
一、龍門唐窟造像
二、天龍山唐窟造像
三、浚縣千佛洞石窟造像
四、山東理明窩摩崖造像
五、山東濟南神通寺千佛崖造像
六、慶陽北石窟寺唐窟造像
七、炳靈寺唐窟造像
八、陝西地區唐窟造像
九、陝西寺院佛教藝術
十、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
十一、新疆南、北兩道的佛教造像
十二、四川地區唐窟造像
十三、南詔國佛教造像
十四、唐代佛畫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造像印藝述】
內容簡介
一日懷讓將磚於庵前磨,馬祖亦不顧。 時既久,乃問:“作什麼?”懷讓雲:“磨作鏡。”馬祖雲:“磨磚豈能成鏡?”懷讓回答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本書從2016年動筆,歷時5年方成,是國內首部佛造像印技法專著。 此書配圖豐富,資料翔實,分為佛造像、造像印、刻造像印三大部分,較全面地闡述了造像印的藝術特點、歷史淵源、古今名作、學刻要領以及作者的創作成果。 全書共收印作400餘方,插圖600餘幅,除此還有大量創作素材,既可作藝術欣賞、創臨範本,亦可愛好者無師自通。 此書由恩師吳頤人先生題顓並作序,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由作者親自設計,是一本講述造像印藝術的專門書籍。
本書裝幀設計上,一尊遙遠的坐佛居於封面中央,其身光源源不斷向四周漣漪開來,放一大大的光明。 封底上採用一葉菩提作封面的呼應,蔓延的波紋宛如梵唄的聲浪。 在製作上,圖形採用擊凹工藝,產生類似於封泥的效果,樸素自然,富有禪意。 書脊部分選用特別定制的紅色裝幀布,古雅安適,這一抹色彩通過紅色的鎖線滲透到書籍的內裡,形成一個氣脈的連接。 在內頁的版式上,以閱讀舒適度為覈心,字體採用方正清刻本悅宋簡體、方正聚珍新仿簡繁和浙江民間書刻體,不同字型大小的縱向處理,營造安靜清晰的閱讀層次,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此書的用紙更是精挑細選,採用樸素的荷蘭青蛙板搭配自然的瑞典輕型紙印刷,局部適當採用燙黑擊凹工藝,不爭不鳴,恰到好處,力圖呈現一本可讀可賞、可學可用的溫暖精神讀物。
作者簡介
鄭邦謙藝術碩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一九七九年生於江蘇贛榆,現工作生活於上海。 書法篆刻師從吳頤人先生。 設計作品入選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國美術作品展,並獲得GDC15(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最佳獎、2020德國紅點設計大獎、2020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蜂獎、2021德國IF設計獎、美國GRAPHIC年鑒金獎、2021美國DIELINE設計獎銀獎、2021 PENTAWARDS獎金獎、2015臺灣國際設計獎評審特別獎、 第3届波蘭政治海報雙年展金獎、第23届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銅獎等,入選東京TDC、紐約TDC、芬蘭拉赫蒂海報三年展、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法國肖蒙海報節、捷克布爾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香港國際海報雙年展等眾多國際賽事,並被香港文化博物館、 美國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設計學院等機构收藏。
目錄
佛造像
佛教藝術遺跡
佛造像拾貝
佛聖像
佛坐姿
佛衣式
佛表情
佛手印
手印、表情及坐姿的關係
佛髮髻
佛背屏
飛天
佛蓮花台座
瑞獸
造像碑
各時期佛像的特點
各時期菩薩像的特點
造像印
造像印是肖形印的重要分支
造像印的發展
弘一法師所用造像印
來楚生的造像印
近代篆刻名家的造像印
當代造像印創作
造像印創作要師法漢魏
南北朝造像、漢畫像石、肖形印的三位一體
造像印與漢畫像石(磚)的關係
刻造像印
篆刻工具
印石
刻造像印的一般步驟
刀法
刀法與篆法、章法
造像印刀法
造像印章法
造像印的邊款創作和鈐印方法
造像印學刻方法
造像印造像樣式
似肖非肖的造像印創作
附錄
參考文獻
邦謙造像記
NT$1650
5月上新:【法海寺壁畫臨摹精選】
NT$2800
【吉光片羽】(五臺山壁畫與塑像精選)
NT$1950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史】(精裝厚本)
NT$3899
【浙江石窟造像調查報告】(上下册)
NT$3150
【不可錯過的中國石窟】
NT$1499
【托林寺紅殿壁畫研究:歷史、影像與文字】
NT$1850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縱覽敦煌學百年歷程的全景式長卷)
NT$1950
【偉大的中國書法】(圖解300餘幅經典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
NT$1650
【法界源流图】(千佛圖)
NT$2000
【大英博物館印度次大陸簡史】+【牛津藝術史系列:印度藝術】
NT$2400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NT$1800
【印度佛像服飾史】
NT$1400
【法顯西行】+【唐蕃古道】
NT$5200
【百年佛緣】(套裝1-9册,質重6.8公斤)
NT$1880
【唐卡度量】+【唐卡中的格薩爾故事】
NT$3750
【敦煌藝術大辭典(質重六斤)】
NT$2100
【看不見的唐卡】(漢英)
NT$1480
【傳統文化空間】
NT$1199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NT$1350
【妖鬼記+神仙傳】(中華遺產增刊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