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弼考古兩集:【高昌磚集】
【本書賣點】
學術價值: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在本書中,黃文弼將1930年在吐魯番考古期間蒐集到的124方墓誌全部按年代編排、錄文,並附錄70方墓誌圖版。 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獻,對於研究古代高昌國以及西域歷史、民族與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黃文弼根據這些墓誌作了《高昌國麹氏紀年》《高昌國官制錶》,考證了高昌國王的世系、高昌國官制等,彌補了羅振玉《高昌麹氏年錶》的不足。
內容珍稀:本書是黃文弼重要代表作之一,是1951年版《高昌磚集》的全新再版,也是1951年首版以來的首次再版,重現中國學者最早在新疆考古的重大成果。
可讀性:本書第一部分《吐魯番發現墓磚記》生動記述了黃文弼發現墓磚的詳細過程,其文筆簡潔凝練,語言優美,使人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神秘的考古現場氣氛。
文化性:吐魯番,古稱高昌。 吐魯番出土墓磚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這些書有墓誌的墓磚也被稱為“高昌磚志”。 高昌磚志具有巨大的文物、歷史、學術、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同地出土的古文書,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構建了中國古代西域文化的豐富樣貌和成就。
藝術性:書中所刊佈的墓磚年代橫跨5世紀中期的北朝至8世紀後期的唐朝約300餘年,其中又以麹氏高昌王朝和唐朝為主。 這些墓磚多為三四十釐米見方,以石、木或泥坯為材質。 其上撰書墓誌,簡略記述逝者身世,書寫文字為漢字,書體包括大量魏楷、唐楷和少量隸楷,雖也有寫後鐫刻,但大部分是寫後未刻的墨書狀態。 由於當地的乾燥環境,這些楷書墨蹟多有留存,保存了原初的書寫痕迹,不但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原始遺物,而且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活”文獻。 啟功先生對此稱讚道:“翰墨有緣吾自幸,居然妙迹見高昌。”
【編輯推薦】
吐魯番,古稱高昌。 吐魯番出土墓磚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這些書有墓誌的墓磚也被稱為“高昌磚志”。 高昌磚志具有巨大的文物、歷史、學術、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同地出土的古文書,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構建了中國古代西域文化的豐富樣貌和成就。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在本書中,黃文弼將1930年在吐魯番考古期間蒐集到的124方墓誌全部按年代編排、錄文,並附錄70方墓誌圖版。 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獻,對於研究古代高昌國以及西域歷史、民族與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黃文弼根據這些墓誌作了《高昌國麴氏紀年》《高昌國官制錶》,考證了高昌國王的世系、高昌國官制等,彌補了羅振玉《高昌麴氏年錶》的不足。
作者簡介
黃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漢川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
黃文弼先後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足迹遍佈天山南北,發現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 他根據這些資料,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編撰刊佈考古報告,並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著有《高昌磚集》《高昌陶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裏木盆地考古記》等。
作者小傳
黃文弼(1893—1966),原名黃芬,字仲良。 湖北漢川人。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
1915年,黃文弼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1918年畢業留校,歷任國學門助教、講師、副教授。 黃文弼在帝制消亡及五四以來民主與科學思潮湧動的特殊時代背景裏成長起來,很早就樹立起追求新知的信念。 在他求學與任教的時期,北京大學國學門人文薈萃,通過與李大釗、胡適、沈兼士、馬敘倫、黃侃等人的交往與學習,黃文弼打下了牢固的傳統學術根基,也培養了宏通開放的學術視野。
黃文弼最重要的成就和貢獻,是對我國西北考古,尤其是對新疆考古事業的開拓與奠基。 他一生曾四次至新疆考察。 1927年,中國、瑞典共同組成“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黃文弼以唯一一名中國考古學者的身份加入考查團,在內蒙古和新疆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年多的野外考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1933—1934年,黃文弼以國民政府*育部考察新疆教育文化專員的身份再赴新疆。
1943年,黃文弼受西北大學委託,隨“國父實業計畫考察團”第三次赴新疆。 新中國成立後,黃文弼於1957年率領中國科學院考古隊又一次前往新疆進行考古工作,帶動並培養了一批西北考古的後備力量。 從1927年開始,黃文弼在新疆考古學領域耕耘了近40年,他的四次西北考察,僅在新疆境內的總行程就超過38000公里,從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第一次將足印留在羅布泊土垠遺址、第一次發現乾涸的塔里木南河……天山南北幾乎所有的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是在新疆考察延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廣、涉及遺址類型最多的中國學者,也囙此被譽為“中國新疆考古第一人”。
除了考古工作,黃文弼在文化、教學、科研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1935年,他以國民政府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的身份擔任西安辦事處主任,主持西安碑林的整理工作。 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西北聯大、四川大學教授,1942年起擔任西北大學歷史、邊政系主任。 抗戰勝利後,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49年以後,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繼續從事新疆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 1965年,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届委員。
黃文弼因其深厚的傳統學問功底,又受過新思潮與治學方法的陶冶,在他的西北史地研究中,往往包含著考古、歷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綜合內容,並且走出了一條守正出新的研究道路,即將考古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結合在一起,以考古學實物、傳世文獻與實地考察相印證的“三重證據法”, 從而開創了中國西北史地研究的新格局。
1966年12月18日,黃文弼先生齎志以歿。 幸運的是,他生前就已經把畢生研究的心得結集為“三記兩集”,即《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裏木盆地考古記》《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後人又將他的西北考察日記、 學術論文編為《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西北史地論叢》《黃文弼曆史考古論集》《西域史地考古論集》,成為新疆考古、西北歷史地理研究領域的一筆寶貴遺產,煥發出永恒的光芒。
目錄
一、吐魯番發現墓磚記 1
二、高昌國麹氏紀年 7
三、高昌國官製錶 26
四、墓磚錄文 31
圖版目錄
圖版1張歸宗夫人索氏墓表 74
圖版2畫承及夫人張氏墓表 76
圖版3氾靈嶽墓表 78
圖版4田元初墓表 80
圖版5氾紹和及夫人張氏墓表 82
圖版6趙榮宗妻韓氏墓表 84
圖版7任叔達妻袁氏墓表 86
圖版8麹那妻阿度墓表 88
圖版9田紹賢墓表 90
圖版10張氏墓表 92
圖版11索演孫妻張氏墓表 94
圖版12王阿和墓表 96
圖版13史佑孝墓表 98
圖版14曹孟佑墓表 100
圖版15袁穆寅妻和氏墓表 102
圖版16令狐天恩墓表 104
圖版17任□慎妻墓表 106
圖版18趙榮宗墓表 108
圖版19索顯忠妻曹氏墓表 110
圖版20王舉奴墓表 112
圖版21張買得墓表 114
圖版22麹謙友墓表 116
圖版23麹彈那及妻張氏墓表 118
圖版24儒子墓表 120
圖版25馬阿卷墓表 122
圖版26王理和妻董氏墓表 124
圖版27蘇玄勝妻賈氏墓表 126
圖版28畫神邕妻周氏墓表 128
圖版29麹顯穆墓表 130
圖版30張氏墓表 132
圖版31買得妻王氏墓表 134
圖版32麹懷祭妻王氏墓表 136
圖版33麹懷祭墓表 138
圖版34畫伯演墓表 140
圖版35曹智茂墓表 142
圖版36馬氏墓表 144
圖版37索顯忠墓表 146
圖版38鞏氏妻楊氏墓表 148
圖版39唐元護妻令狐氏墓表 150
圖版40趙榮宗妻趙氏墓表 152
圖版41賈羊皮墓表 154
圖版42孟氏墓表 156
圖版43王皮苟墓表 158
圖版44任謙墓表 160
圖版45張伯妻王氏墓表 162
圖版46唐幼謙妻麹氏墓表 164
圖版47趙僧胤墓表 166
圖版48唐舒墓表 168
圖版49劉保歡墓表 170
圖版50張保守墓表 172
圖版51趙悅子妻馬氏墓表 174
圖版52曹妻蘇氏墓表 176
圖版53唐耀謙墓表 178
圖版54麹延紹墓表 180
圖版55趙悅子墓表 182
圖版56任法悅墓表 184
圖版57唐阿朋墓表 186
圖版58王闍桂墓表 188
圖版59任阿悅妻劉氏墓表 190
圖版60唐神護墓表 192
圖版61王朋顯墓表 194
圖版62孟隆武墓表 196
圖版63氾朋佑墓表 198
圖版64任相住墓誌銘 200
圖版65劉住隆妻王延臺墓誌 202
圖版66田慶延墓誌 204
圖版67翟那寧□母康波蜜提墓誌 206
圖版68劉土恭墓誌銘 208
圖版69唐□墓誌銘 210
圖版70康富多夫人墓誌銘 212
-------------------------------
黃文弼考古兩集:【高昌陶集】
目錄
上篇
一、雅爾崖古墳塋發掘報告3
附:
雅爾崖溝北及溝西古塚遺物分塋錶 24
插第一圖 吐魯番古址分佈圖 39
插第二圖 吐魯番城西雅爾崖形勢圖 41
插第三圖 雅爾崖古城圖 42
插第四圖 雅爾崖溝西古墳塋分佈圖 43
插第五圖 溝西古墳塋之展望 45
插第六圖 溝南古墳塋之展望 46
插第七圖 溝北沙梁北第一塚墓室圖 47
插第八圖 溝北沙梁東第二塚墓室圖 47
插第九圖 溝北沙梁東第三塚墓室圖 47
插第一〇圖 溝北沙梁西第四塚墓室圖 47
插第一一圖 溝北沙梁西第五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二圖 溝北沙梁西第六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三圖 溝北沙梁西第七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四圖 溝北沙梁西第八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五圖 溝西麹塋第二塚墓室圖 49
插第一六圖 溝西麹塋第三塚墓室圖 50
插第一七圖 溝西史塋第一塚墓室圖 51
插第一八圖 溝西唐塋第三塚墓室圖 52
插第一九圖 溝西唐塋第四塚墓室圖 53
插第二〇圖 溝西唐塋第七塚墓室圖 54
插第二一圖 溝西唐塋第一五塚墓室圖 55
插第二二圖 溝南索塋第三塚墓室圖 56
二、雅爾崖古塚中遺物圖說(參照下篇圖版) 57
三、雅爾崖古塚中陶器之研究 96
附:
插第二三圖 漢射陽聚畫像 98
插第二四圖 漢獸頭佩具 98
插第二五圖 銅矢鏃、骨矢鏃 99
插第二六圖 磨紋紅陶片 101
插第二七圖 桶狀漆杯 103
插第二八圖 圓底木把杯 103
插第二九圖 墨漆瓶 115
下 篇
圖版目錄
甲、溝北
陶類一 瓶 130
單耳瓶 第一版,第一圖130
插第一圖 單耳瓶(寫形著色)131
插第二圖 雅爾崖古城彩色陶片紋樣摹寫132
陶類二 缽 134
圓底淺缽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五版第五圖134
平口小缽第六版,第六圖至第七版第一〇圖138
俯口小缽第七版,第一一圖139
陶類三 把杯 140
桶狀把杯第八版,第一二圖至第九版第一七圖 140
圓底把杯第一〇版,第一八圖 142
碗狀把杯(把殘) 第一〇版,第一九圖 142
把盞(附) 第一〇版,第二〇圖 142
附錄:
石類一 143
石斧第一版,第一圖 143
骨類二 144
骨簽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三圖 144
骨矢鏃帶木杆 第三版,第四圖 145
銅類三 145
銅獸環 插銅獸環寫形(原樣大) 第三版,第五圖 145
插第三至一四圖 溝北陶器剖面 146
乙、溝西及溝南
陶類一 盆 150
獸形足盆第一一版,第二一圖至第一三版第二二圖 150
插第一五至一六圖 獸形足盆寫形(一著色) 153
插第一七至一八圖 獸形足盆紋樣展面 154
駝蹄足盆第一四版,第二三圖至第一六版第二五圖 156
牛蹄足盆第一七版,第二六圖至第二〇版第二九圖 159
羊蹄足盆第二一版,第三〇圖 163
陶類二 甑 164
漏底甑第二二版,第三一圖至第二三版第三二圖 164
插第一九至二〇圖 駝蹄足盆剖面 166
插第二一圖 牛蹄足盆寫形 167
插第二二圖 漏底甑寫形 167
陶類三 瓮 168
撮口瓮 第二四版,第三三圖 168
卷口瓮 第二五版,第三四圖至第三二版第四一圖 169
插第二三至二七圖 陶瓮剖面及寫形 177
陶類四 瓶 178
單耳瓶 第三三版,第四二圖至第三六版第四五圖 178
陶類五 壺 182
波紋壺 第三七版,第四六圖至第三九版第四八圖 182
插第二八圖至二九圖 單耳瓶剖面 185
插第三〇至三一圖 波紋壺剖面 185
陶類六 罌 186
卷口罌 第四〇版,第四九圖 186
湯罌 第四一版,第五〇圖至五一圖 187
陶類七 瓿 188
卷口瓿 第四二版,第五二圖至第五三圖 188
蒲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四圖 189
磨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五圖 189
插第三二圖 卷口罌寫形 190
插第三三圖 湯罌剖面 190
插第三四圖 蒲紋瓿寫形 191
插第三五圖 磨紋瓿剖面 191
卷口瓿 第四四版,第五六圖至第四五版第五九圖 192
轆紋瓿 第四六版,第六〇圖至第六一圖 194
蓮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二圖 195
條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三圖 195
薄口瓿 第四八版,第六四圖 196
雙耳瓿 第四八版,第六五圖 196
雙鼻瓿 第四九版,第六六圖 197
瓠形瓿 第四九版,第六七圖至第六八圖 197
插第三六圖 卷口瓿寫形 198
插第三七圖 卷口瓿剖面 198
插第三八圖 轆紋瓿剖面 198
插第三九圖 蓮紋瓿剖面 198
插第四〇圖 條紋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一圖 薄口瓿剖面 199
插第四二圖 雙鼻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三圖 瓠形瓿剖面 199
插第四四圖 瓠形瓿寫形 199
陶類八 盂 200
純素盂 第五〇版,第六九圖 200
俯口盂 第五一版,第七〇圖至第五六版第八一圖 201
彩繪盂 第五七版,第八二至第八三圖 207
碗狀盂 第五八版,第八四圖至第六〇版第八九圖 208
轆紋盂 第六一版,第九〇圖至第九一圖 211
斑彩盂 第六二版,第九二圖至第九三圖 212
陶類九 碗 213
葉紋碗 第六三版,第九四圖 213
斑彩碗 第六三版,第九五圖 213
圓底碗 第六四版,第九六圖 214
轆紋碗 第六四版,第九七圖至第六五版第九八圖 214
桶狀碗 第六五版,第九九圖 215
陶類十 杯 216
碗狀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〇圖至第一〇二圖 216
蓮紋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三圖 217
純素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四圖 218
俯口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五圖至第六九版第一一一圖 218
陶類十一盤 222
磨紋圓底盤 第七〇版,第一一二圖 222
陶類十二碟 223
盤狀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三圖至第一一五圖 223
盛丹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六圖 224
插第四五圖至五二圖 合寫盂、碗之剖面 225
插第五三圖至七一圖 合寫杯、盤、碟之剖面 226
陶類十三豆 227
圈足豆 第七二版,第一一七圖 227
弦紋豆 第七三版,第一一八圖 228
圈足豆 第七四版,第一一九圖 229
陶類十四 鐙 230
盤狀鐙 第七五版,第一二〇圖至第七七版第一二四圖 230
窩狀鐙 第七七版,第一二五圖至第七八版第一二七圖 232
碟狀鐙 第七九版,第一二八圖 234
泥杯狀鐙(附)第七九版,第一二九圖 234
泥弦紋殘鐙擎(附)第八〇版,第一三〇圖 235
插第七二圖至七九圖 合寫豆、鐙剖面 236
附錄
銅類一 237
銅簪 第一版,第一圖 237
銅釵 第一版,第二圖 237
銅帶飾 第二版,第三圖 插帶飾寫形(一)(五) 238
銅飾 第三版,第四圖 插銅飾寫形並織紋放大 239
銅耳環 第四版,第五圖 240
銅飾 第四版,第六圖 240
鐵件(附) 第四版,第七圖 240
銅件 第五版,第八圖 插銅件寫形(一)(二) 241
銅飾及殘片 第六版,第九圖 242
泥類二 243
泥俑(殘) 第七版,第一〇圖 243
泥殘器 第八版,第一一圖 244
泥車轂 第八版,第一二圖 244
泥塑馬(殘) 第九版,第一三圖 245
殘泥俑 第一〇版,第一四圖 246
殘泥馬頭 第一〇版,第一五圖 246
NT$2750
【兩宋烽烟錄】(全四卷精裝)
NT$2100
【天京之鬥+功名訣】(特裝版)
NT$2299
名畫地圖系列:【水滸傳】(北斗獨家地圖x戴敦邦精美插畫)
NT$2850
【地圖上的中國史】(上下五千年,皇皇三千頁)
NT$2599
7月新書:【封神演義】(三册特裝版布面刷邊)
NT$2499
【羅布淖爾+吐魯番+塔里木盆地+高昌陶集上下册】
NT$2399
【中東國家史:610 -2000】(7册)
NT$1199
【*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
NT$1899
【明六帝紀】+【弘光紀事】+【弘光列傳】(李潔非明史三部曲)
NT$1750
應物而祥:【明清花鳥畫的另類視野】+【明清時代的盆景藝術圖譜】
NT$1200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NT$1550
歐洲的擴張1415—1789:【現代世界的奠基】
NT$1450
【中國歷史地理綱要】(現代歷史地理學標誌性巨著)
NT$2050
萬園之園【圖說圓明園】(萬園盛世與輝煌,盡收眼底;夏宮餘輝與悲愴,唯有歎息)
NT$1499
【金瓶梅版本史】(增訂版)
NT$2999
【三國演義】(典藏禮盒,全三册)
NT$1750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象天法地】
NT$1599
開年重磅出版:長城之外【北境與大明邊防1368—1644】(附贈《邊城禦虜圖說》經折裝圖冊)
NT$1699
2024重磅出版:浮世繪裏的中國文學【三國演義+西遊記】(套裝2册)
NT$2650
2024重磅新品:【千里之境】+【筆墨風骨】+【歌以詠志】+【千年文脈】